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和中庸、修身克己

2011年12月21日 16:32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一种非常现实的启示,强弱胜衰都是会发生变化的。

  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关的。“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够协调,能够并存,互相促进。

  修身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的,也是提高自身价值的方法之一。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才能在世界和平中发挥作用。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其中,“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所谓“基本哲理”,指的是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共同的哲学根据;“天人统一”是指导我们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最后一个“修身克己”讲的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这四个思想,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四个思想支柱。

  居安思危,绝处逢生

  “阴阳五行”是两个思想,在战国时期合为一个哲学体系。现在为了方便起见还要分成两个:阴阳,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什么是对立?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作用、两种气象、两种地理等等,一正一反相互对立,同时又统一,对立双方可向对方转化,这也就是朴素的辩证法。古代的希腊哲学、罗马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曾深受中国阴阳思想的影响。阴阳思想有个模式就是太极图,它是哲学模式的一个形象表现。

  我对太极图模式的解释是这样的:首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种对立的统一。一个社会有贫和富的对立统一、有城和乡的对立统一、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统一、有男和女的对立统一;一个企业有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对立统一;一所学校有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一个医院有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对立统一等等,一半黑一半白的太极图则表明了万物的这种对立统一。其次,在对立统一当中,两种对立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太极图中间有一条S型的曲线,它把图分成两个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黑与白的运动变化。再次,太极图表明了阴阳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你消我长、交替不停的运动当中。比如说自然现象,太阳从东方升起,升到正中就要往西,由侧面升到正面,又由正面变成侧面,始终都在运动。什么叫月满则亏呢?月初的月牙慢慢长大了,到了十五、十六变成圆的,然后就越来越瘦,最后又变成月牙了,始终处在运动当中。最后,太极图有两个鱼眼,白的里面有黑眼,黑的里面有白眼。这就表示了阴中含阳,阳中含阴,而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依据。

  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一种非常现实的启示,强弱胜衰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要从运动的角度看事物,不能一味地把事物看死了。所以人类居安就应该思危;反过来说,绝处也可以逢生。根据这个道理,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这才是合乎天道,合乎阴阳转化的道理。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生存发展长达五千年,这和阴阳思想的哺育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有危机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反过来说,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要敢于进取,要更加顽强。

  “五行思想”是宇宙统一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这五种物质不是静止的,它们之间有联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生或者克。生就是生成、促进、助长;克就是克制、约束、消灭。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构成了深刻的模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生的过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克的过程。“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一切事物和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中国人很聪明,以和为贵,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绝对是高深智慧的表现。

  所谓“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但也要把握度,做过了头就会出现反生反克。斧劈柴火,金克木,劈多了斧子自己也磨损了。用土围水好,土克水,游泳池就这么来的。三峡为什么土克水,做个大坝把它挡住了。挡住能够发电,但是不能过度。如果过度了,水就把它冲垮了。

  顺应天时,除旧布新

  “天人统一”的思想有多种叫法:天人和谐,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等,是讲人类在大自然里面生存发展,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思想很了不起。这个思想在传统文化里面派生了许多的理念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顺应天时。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不讲征服自然,相反的我们非常重视顺应天时。当然,我们也有人定胜天思想。人定胜天是天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天意。这个思想当然也很进步。顺应天时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对行为有主导作用。周代官僚机构是按照天时来设置的,官僚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是管官吏的升迁、调配、任命。为什么是天呢?因为在奴隶社会,做官的是高高在上的,就好比是天。地官管劳动力调配,为什么是地官?因为劳动力是奴隶,在地上,以种地为主。春官管皇室的祭祀,还管贵族子弟的培养、教育,为什么是春官?因为春天是生发季节,希望贵族子弟、皇室子弟能够健康成长、茁壮成长。夏官管军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太阳很爆烈,军事就是暴力行动。秋官管刑法,秋风扫落叶。冬官管大型建筑,因为春夏秋三季都要种地,挖河、修堤、造城墙、挖墓等等都是冬天干的。周代的六官,一直延伸到清代就是六部,相对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除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以外,还有行政措施。比如说赏罚,赏必须春夏,罚必须秋冬。过去人判了死刑,除了斩立决,其他都是关到监牢里秋后问斩。绞刑或者斩刑秋天执行;春天大家要全面抓农事,要种地,秋日点兵,直到如今还有这个影子。

  经济更是如此。封建社会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农业必须靠天吃饭,事事处处要讲天时。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一段话,“不违农时”——不要违背农时,该种就种,该收就收,这样就“谷不可胜食也”,谷子吃都吃不完。“数罟不入污池”,不要到池子里连续捕捞,鱼和甲鱼吃都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大斧子、小斧子按照一定的时间到山林里去采伐,不要连续不断地去采伐,该封山育林就封山育林,该采伐就采伐,则“材木不可胜用也”。现在,这段话在全世界非常走红,因为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顺应天时必然要逻辑地和生态学说、环保学说发生关系,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天人和谐,即现在讲的和谐社会,有一个内容就是要和自然相处。和谐,就是要顺应天时。

  中国的各种民俗都和天时有关系。民俗里面有节日活动,今天只讲一个春节。大家都知道春节是家庭团聚、凝聚家族的日子,大学生、打工的……都回家,所以春运特别紧张,这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除旧布新。在旧社会,新年真给人新的感觉,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满街都贴上对联,新帽子、新衣服、新鞋,新的时间开始,新的希望来临……一切都是新的。王安石的诗写得好:“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必须要经常更新,要不然就没有活力了。

  以和为贵,处事有度

  第三个重要思想,“中和中庸”。这是直接与共建和谐社会有关系的。“中”是天下最根本的东西,“和”是天下的大道理。“中和”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尽管社会或者自然界的事物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够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可以统一在一起,可以和谐相处。“和文化”的确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够协调、能够并存、互相促进。游子(即子游,孔子的徒弟)曰:“礼之用和为贵”。礼本来是指周礼的,但是这个思想流传到今天,必须要做新的诠释了,也就是“社会秩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比如交通规则就是社会秩序,它的目标就是使社会和谐。为了保证社会和谐,交通规则必须严格执行,所以“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重要,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求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对外关系要协和万方,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是和谐最好。

  和谐好听,怎样才能和谐呢?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以中庸为首达到中和的目的。从古至今,“中庸”的思想被许许多多的人给歪曲了,特别是在近现代,“不分是非、折中调和、庸庸碌碌、和稀泥”变成了中庸的代言词。这其实是彻底的歪曲、扭曲。所谓“中庸”,其实就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要求事物出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当然,这个平衡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的。古人讲中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讲孔子的,他的学生子贡问孔子: “颛孙氏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个更好?”孔子说:“颛孙氏干事情总是过头,可子夏干事情总是不到位。”子贡就说:“照你这么说,那个颛孙氏做事虽然过一点,比不到位总要好一点。”孔子说:“不,过犹不及,过了头等于不到位。”所以要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度,显然极其困难。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国家你要把它平均,那没问题;“爵禄可辞也”,你要是做不好官,你把官辞了,可以的;“白刃可蹈也”,白刀子,你要我往上踩,可以的;“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做不到。由此可见,中庸并非“抹稀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时,一定要有“度”的意识,要把握分寸。假如时时处处都是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那弄得不好就会导致同归于尽、鱼死网破。基辛格在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个报告,讲了一句话“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因为他处事有度”。要把握这个度不大容易,有三个思想前提:

  第一,要真心承认事物是和而不同、各有特色的,也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不能要求人人和自己一样。

  第二,要有修养和品德。孔子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叫“同而不和”?就是结党营私,不是跟所有的人都友好相处,而是拉一批人去斗另一批人。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做事要把握准确度,君子能做到,小人做不到,小人总是过头。由此可见,要做到适度和谐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这也就说明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个人品德和修养的提高,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国民素质很高的基础之上。

  第三,东方文化在强调适度的同时还强调忍让。大家都知道,处理问题最好双赢,双赢必要互让。有企业家说过一句话,“我做生意从来不追求最大效益,只追求最佳效益,给人留条路,让别人也有好处,这样才能做得长。”我认为他的话很明智的,有时候该单方面让步就应该单方面让步,有句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就是这个理儿。

  这里有个小故事,说的是安徽桐城六尺巷这个地方,两家人争三尺房地。其中一家男主人叫张英,是清代康熙时候的宰相,他的儿子更有名,张廷玉,在座看过《康熙皇帝》电影的都知道,他们是父子宰相,后台多硬啊!儿子写了封信到北京,对父亲说:“这场官司绝对不能输,您一定要支持。”张英就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一看,很受启发,就让了三尺。邻居一看宰相还让我们三尺,也就不好意思了,也让了三尺,两边一共六尺,就成了一条不窄的巷子了。所以我们强调高调低效,这实际上很发人深省,是一种精神文明。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好处的。

  修身齐家,克己治国

  第四个重要思想就是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中国的典籍中,最经典的就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合在一起叫“四书”。《大学》是头一本,打开第一页就是讲“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直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大学》也是《礼记》的一篇,《礼记》是“五经”之一,所以修身既见于“四书”又见于“五经”。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生存权利,都应该和而不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才能在世界和平中发挥作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太平盛世来了,所以我们在国际上作用越来越大。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那一定齐不了家,一个家庭都治不好怎么治国?国治不好当然不能在世界和平中发挥作用,这么反过来说我就觉得比较近乎事实了。这也说明修身的作用非常之巨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可以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着丰富的思维经验。直到解放以前,学校里还有修身课。人的自身价值从社会性来看,不取决于从社会上取得了多少,而取决于对社会奉献了多少。孔子要求杀身成仁,孟子要求舍身取义。文天祥就是这样的人,还有史可法、林则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死都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那么活着难道没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区别吗?所以人生的自身价值各不相同,并非千篇一律。

  衡量自身价值和实现承诺不是靠自我感觉,要靠社会评定。比如你月薪一万,难道人家就尊敬你吗?未必。那么,自身价值如何才能提高?两个字——修身。这能使得我们超越原生状态,进入自觉追求的崇高境界。怎么修法呢?克己。如果要完成一切进步的、甚至于己有利的行为,都要通过克己。所以,不断战胜、超越自己的人,才是强者。修身克己绝不是自我束缚,不是个性的压制,而是自我的解放。

  最后需要特别讲一点,我们的修身克己必须包含意商和情商的锻炼。据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讲“三商并举”:意商、情商、智商。中华传统文化里,修身是包括养气修性,养的是气,修的是性,也就是要有涵养。克服极端利己和极端任性是当前德育的主要任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德育的底线,底线不高,应该都能做得到。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心中的欲望程度正在不断地攀升。中华传统文化里面修身克己的思想正是克制欲望泛滥的对症良药,我们在这方面的独创性思维经验,应该在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使它在精神领域当中起到济世救人的作用。

  (本报记者葛灵丹根据金开诚生前在南京图书馆的讲座编辑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