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佩年轻时的照片
在电视上看到郑佩佩的采访,40年前,她是香港最漂亮的女星。追的人也多,似乎还陷入过三角恋,最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和一个圈外的富商结婚,结婚后退出影坛,默默地在家相夫教子起来,比她稍微年轻一点的林青霞也走了同样的路数。
只不过林青霞看起来要好命一点,生了两个女儿后,成了悠闲无挂碍的富太太,前段时间还一来劲开始玩微博。记者问她还想拍戏么,她微笑说不在计划内,“没有戏瘾”。
郑佩佩则是另一个故事:25岁结婚后,生活的主题便只得一个:苦苦求子。她在15年间,怀孕了十次,却不断流产,流产之后,屡仆屡起地继续怀孕,继续流产。最后千辛万苦,生得四胎:三女一男,她比我妈还大几岁,他最小的儿子却今年才大学毕业,可见她到什么岁数还在搏命怀胎。最后儿子生下来,了却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块最大心病,一口气喘出来了,丈夫却还是要和她离婚。当时是1987年,她息影16年后,被生育和家庭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半老妇人,晦暗地回到当初离开的香港。
故事到这里,已经是非常血泪的薄情男人苦命娘的俗套。那天做节目时,不知道是不是她女儿也在场,她不太好出恶言责备女儿爸爸,又或者她信佛,不肯犯嗔戒,主持人诱导性问起前夫在这桩公案里可有不是,她只说“缘分到了”。这是一个常规的,解释一切难题的发言人式的说法。不过谈到离婚的一些细节时,她还是透露出了一些端倪:夫妻俩已经感到日子过不下去,但为了家庭完整还是选择不离婚只分居,“直到她(她女儿)爸爸有了女朋友,我才觉得这个婚该离了”。至此,大概脉络已经呼之欲出。但看她还是一副平静的“君子绝交不出丑言”的自重表情,真是觉得她好生坚硬。
但她下面说的一句话令我愣了一下,主持人问到当时离婚时为什么不打分家产官司,她斩钉截铁地说:离婚无非两件事情最要吵,一个钱,一个孩子,孩子和钱,我一个都不要。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不要钱大概算某种风骨,中国人就喜欢看人家受穷却不要钱,此类矛盾美感。不要孩子,这大概不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范畴内。关于破裂家庭下的亲子关系,中国人最喜欢的剧情是贾静雯那种,和前夫争女儿争得声泪俱下哭天抢地,却依然求不得。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母亲,这是大家多喜欢的凄美画面。如果一个母亲,她胆敢说:我不想要孩子,只想离开这么可怕的生活。那她即使再惨,也不能有太大道德优势了。
中国人喜欢的逻辑是“宁可要讨饭的妈,也不要当官的爹”,因为大家相信:你妈只有一口吃的也会给你。事实上,大部分妈也是这么做的。我不知道这种行为有多少真是本能,有多少是社会强加给你的义务。一个男人抛家弃子,固然也会被社会职责,民间故事里,大家还让抛家弃子的陈世美被狗头铡铡了,但是一个抛家弃子的女人,和男人遭受的是不同的,另一种更深的指责。
这么说吧,社会认为,顾家,是优秀男人才有的表现,是一种彩蛋,得运气好才有。男人不顾家,一般肯定算是“不优秀”,但还不至于天理不容,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们还很赞扬男人不顾家。如果一个男人非常顾家,非常热爱和享受家庭生活,那他的评价则变得十分微妙:如果他有钱,可以当做附加值加几分,如果他没钱,这种品质则变得毫无价值。
而女性,社会给她一厢情愿的定义就是“女性必定热爱和享受家庭生活”,尤其是,她一定热爱孩子,和育子过程。如果她完全不喜欢这件事,其他事情明显看得比这件事更重要,那就不是“不优秀”,那简直就是违背人的天理,就是大逆不道。女性自己的自由,独立和幸福,在她的孩子面前,是要无条件退让和回避的。钱钟书说孩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诚不谬哉。尤其是对女性更是如此。如果她坚持不肯回避,显得心如钢铁,那一定是可怕的。
“我的体质太硬,怀不了孩子……”郑佩佩自己说。她确实是如钢铁般坚硬的女性,一声不吭地去撞了结婚的南墙,又一声不吭地去撞了离婚的南墙。离婚后回到香港,因为没钱,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佛堂里,基本算是救济站居民了。给美国的孩子们打电话,只能打公用的——旁边和她一起排队的都是打电话回老家的菲佣。
接受这个采访时,她已经65岁了,还在租房子住。就这么着,她还是挣扎着熬出来了。这么硬梆梆的母亲,她女儿是什么感想呢?她的妈妈是个传奇,她自己真的享受“在传奇的身边”这一过程吗?她向往过不坚硬不自由,哭哭啼啼,却不会离开她的母亲吗?那个节目没有给她女儿太多戏份,所以无从得知了。说来说去,人生总是满不了。你的任何行为,都必然造成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你只能选择地狱甲,或是地狱乙。(文: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