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缺失与期待
重拾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国当代电影人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
回顾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态势,我们不难发现: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所谓的“商业化操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形态,现实主义被一些自以为已经掌握商业电影“秘诀”的从业者轻率地贴上了“非商业元素”的标签,在电影创作中被逐渐边缘化、庸俗化、扭曲化,在这种创作态势下,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越来越少。我们已经不知不觉遗失了中国电影的传统。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着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曾经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中国电影的先辈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都可以在这些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中找到真实而生动的反映;而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人,如果不能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宏大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我们民族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我们就是放弃了这一代电影人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当代电影人必须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和使命,重拾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既是必由之路,更是当务之急。
现实主义的缺失与中国电影之“病”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然而,在电影市场的繁荣景象背后却是内容上创意贫乏、类型单一的尴尬现实;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电影在创作上严重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创作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认真分析当前电影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溯其根源,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实主义的缺失。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它的创意之源主要来自大众熟悉和关注的现实生活,电影创作者如果不懂开拓生活视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那他的创作题材必然单一而趋同;电影的艺术质感,是要求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是基础,创作者如果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就不可能做到再现生活真实,就必然在作品中暴露出脱离生活的虚假感,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一部电影如果不能以独特的创意、可信的人物和故事、真实的质感吸引人,就只能黔驴技穷地填充庸俗的噱头,如此影片,其格调不会高的。
现实主义概念的核心,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作理论,现实主义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我们发现,现实主义在这三个层面所倡导的方向,恰恰都直指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病症。
首先,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与“思想贫乏症”。
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者的创作态度首先必须严肃认真,必须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自觉承担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责任、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在这种创作态度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具备一定思想性,有了思想性,作品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当然,思想性不是决定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惟一标准。一部作品艺术价值高低是由创作者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艺术功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思想性是一部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在当前市场化、商业化的环境下,许多创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严肃的创作态度,不再关注现实,不再观察生活,把社会责任感也抛到了脑后,凭着对市场化、商业化的一知半解,就开始以闭门造车、胡编滥造、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的方法炮制所谓的商业片,以2010年贺岁档期为例:除了两三部制作比较认真的影片之外,其余的影片几乎很少有思想性可言,完全是一堆所谓“商业元素”的简单拼凑。要改变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出现的疲态和乱象,必须从创作态度开始改变,遵循现实主义所要求的严肃创作态度,提升影片整体的思想性,这是提升中国电影创作水平的基本要求。
其次,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创意枯竭症”。
电影属于创意文化产品,创意是电影创作的基础和核心。虽然一个好的创意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演绎,最终成为一部好的影片,但一部优秀的影片,一定是从一个好的创意上生发起来的。
可是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却出现了创意枯竭的现象,题材、故事、风格重复、雷同,跟风模仿现象严重,使观众完全失去了新鲜感。一部《疯狂的石头》过后,无数个荒诞罪案的故事主题、多线条交叉叙事、平行蒙太奇的影片跟风而上,创意的枯竭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守着现实生活这么一个无尽的创意之源不懂得利用,偏偏要拾人牙慧的根本原因,就是忘掉或者根本就没有重视过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导致患上了严重的“创意枯竭症”。
再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细节虚假症”。
电影是具象艺术,它的细节都能通过放映机在银幕上以很具体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由于电影在封闭、安静、黑暗的环境中放映,屏蔽了杂乱信息的干扰,观众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远远高于日常生活,银幕上的细节就有了放大效应,再加上电影中有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细节放大的效应就更加明显,所以一旦细节出现不真实,就会立刻被观众发现;一部电影屡次出现细节的不真实,观众必然产生排斥或者抗拒心理,无法接受影片的内容。“细节虚假症”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敬业精神的缺失或者做工、工艺的疏忽问题。深究起来,还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缺失;呈现在电影画面上的每一处细节,从大场景到演员的表演和美术、服化道,都必须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去完成,只要有一处不严谨、不认真,影片完成后放大到银幕上,就是一处细节虚假。
期待堪称时代写照和民族心灵史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的出现
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与中国电影创作的关系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如:其一,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情怀比创作方法更重要;其二,提倡现实主义,是因为当前在电影创作中出现了现实主义贫乏和缺失的现象,在成熟、合理的电影创作格局中,应该是多种风格样式的共存;其三,现实主义与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并不矛盾,相反,如果得到合理运用,它恰恰可以成为商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助力。
期待现实主义能够帮助中国电影克服当前在创作上的弊端和困难,开创一个繁荣的新局面;更期待堪称时代写照和民族心灵史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在不久的将来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我们面前。(张延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