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刀剑 从利器变身珍贵藏品
——访济南民间冷兵器收藏家彭鹏和杨勇
“宝刀赠英雄,红粉送佳人”,这是一句有名的古话,用来形容要把合适的礼物送给合适的人。但是,这终究是一个形容,古代的宝刀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电视剧中、电影上见过道具,没有见过真正的实物。
而在济南,就有这么几个人,他们痴迷于中国古代刀剑等冷兵器的收藏与研究,虽人数不多,却有大成。经过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彭鹏与杨勇几年的反复琢磨、撰写和修改,一本名为《刀兵相见》的书于近日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市,但已经在国内冷兵器收藏圈中引起不小反响。
这本书是作者彭鹏多年来对冷兵器、早期火器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冷兵器为主,并重点结合了杨勇的收藏,介绍了自1368年明朝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0多年中,中国轻兵器由古代冷、热混合使用型兵器向现代自动化武器演变的过程。可以说,《刀兵相见》是中国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方式与武器发展的一个缩影。
翻开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被此书的内容所吸引,因为在书中,配合文字,使用了大量古代冷兵器的实物照片,使得《刀兵相见》成为一册资料完备、图文并茂的冷兵器专著。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彭鹏和杨勇。
为什么要出版一册冷门的关于冷兵器的专著呢?彭鹏告诉记者,其实他与杨勇很早就开始收藏冷兵器了,但专门收藏是在7、8年前开始的。因为,他们感觉越收藏越觉得其中所蕴涵的历史、军事、手工业以及兵学文化等内容极为丰富,而且他们在多年的收藏中,不光是收藏到了实物,还收藏到了知识、阅历和故事。
为了编这本书,彭鹏与杨勇经常与藏友交流,并利用各种机会专门去参观了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各地的博物馆,将馆藏冷兵器的资料尽可能搜集到,这才使得此书的撰写、编辑和出版非常顺利。
山东是明清刀剑收藏大省
彭鹏与杨勇根据自己的收藏经历告诉记者,目前收藏市场上流通的此类东西本就稀罕,所以虽然明清刀剑收藏爱好者挺多,但是专业收藏家比较少。在济南范围内,专业收藏家也就5、6个人,拥有的明清刀剑总数量也就数百件。而全国的专业收藏人数也不过数百人。
记者了解到,在济南的收藏圈中,杨勇的收藏精品较多,在国内明清刀剑收藏界内亦享有盛名。彭鹏说,如果拿同时期的瓷器来类比,杨勇的很多藏品应该属于最高等级的“官窑器”,是皇家级的。
杨勇说:“我收藏明清刀剑纯粹是因为个人喜好,没有一点要以这个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发扬中国的明清刀剑文化。专业人员少,专业性差,这是目前国内明清刀剑收藏的一个缺憾,也暴露出了古代刀剑文化知识不普及的问题。我与彭鹏参观过很多博物馆,经常发现一些国内知名博物馆中的古代冷兵器展品与说明的‘张冠李戴’现象,这也间接误导了一些影视作品。看到这种情况,作为了解此道的收藏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告知大家,纠正这样的错误。这也是我们合作出版《刀兵相见》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明清刀剑在收藏品属于特殊品种,并没有专门的市场,那彭鹏与杨勇他们是怎么收藏到这么多藏品呢?彭鹏说,因为比较冷门,他们的主要收藏途径还是靠网络上的相关论坛,他们会在上面与全国各地的同好交流,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再就是逛全国各地的各种文物和收藏市场,同时还要下到乡间地头,走访卖家。他们两人最早就是在网络论坛中认识的,后来偶然在济南碰面后并成为好朋友,之后几年间一起穿梭于各个城市寻找收藏品。
通过多年的收藏,彭鹏与杨勇认为山东是明清刀剑收藏大省,不管是藏品数量,还是收藏人群,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因为明清时期,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距离北京较近,加之山东人历来讲究“尚武”,明清刀剑的数量也就较多。而且山东属于北方,气候干燥,利于冷兵器的保存,所以山东是出明清刀剑的主要地区,然后就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
如何对明、清刀剑这种藏品的价值进行评断和市场估价也是一个难题。彭鹏与杨勇说,冷兵器的收藏不同于玉器、瓷器、字画等,首先古代兵器并不常见,而且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特权性。一般平民或者官阶等级低的人没有资格配有,或者配有的种类及工艺也有很大不同。另外作为以实战为主的武器,不仅代表了当时工艺生产水平,还体现了国力、兵力水平。同时,作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级别性“礼器”又记录了当时文明程度和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装备中国古代军队的各类兵器在实用性、装饰性方面既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又都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很强的传承性是其他民族武器发展中少有的现象。所以收藏者在“淘宝”的时候要对刀剑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即在年代、级别、状态(刀剑本身的状态,完整性)、艺术性、稀有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所以在收藏刀剑时,首先要考虑其实战与祀礼的等级。同样年代的等级越高,收藏价值就越高;其次考虑其装饰性,也就是说艺术工艺和外观的完整(保存状况完好,零件不能缺失,不能破损)是决定一件明清刀剑最主要的标准;最后考虑外形和功能。
虽然,明清刀剑收藏不像其他种类藏品那样被人关注,但因为有固定收藏人群,近几年的一些大型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不少,且有的拍出过非常高的价格,所以稀有、珍贵的明清刀剑市场潜力大,需求量高,升值空间也大。很有可能会在未来不远的时间成为收藏品中的一匹黑马。
冷兵器留存数量越来越少
一说到明清刀剑的收藏,彭鹏与杨勇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们向记者展示多种珍贵的明清刀剑收藏品,兴奋地讲述着每一件藏品的历史和来历。看得出来,每件藏品在他们眼里都是“宝贝”,每件藏品的来历、价值都已深深印在他们的脑子里。
在问及国内冷兵器收藏市场的现状时,彭鹏告诉我们:“刀剑,因其具有实战功能,一般被视为不吉之器,在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并不是一种值得下工夫收藏或研究的对象。流散在民间的兵器一部分被回炉改制成民品,一部分种类被直接当做农具使用,再加上多年的锈蚀、磨损、破坏,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古代冷兵器被毁,所以能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其市场价值也就随之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虽以明清时期冷兵器居多,但是赝品、半仿品也开始出现。因此,从古玩收藏的大类别论,包括书画、玉器、青铜器、瓷器、古家具、杂项等等,都已经被收藏爱好者和市场认可并形成了收藏热潮,但其中几乎没有冷兵器的位置,就算是在杂项中,它也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门类。”
彭鹏与杨勇仔细给记者介绍了冷兵器的分类,大的分类有两大类,即短柄冷兵器和长柄冷兵器。因为现在的冷兵器收藏主要以明清两代的为主,所以又可以分为“明、清刀剑”、“明、清其他类短柄与长柄冷兵器”、“清晚—民国时期刀剑” 、“清晚—民国长柄冷兵器”等多个种类,这其中可细分的种类就太多了,如“明、清刀剑”类中就包括戚家刀、鱼头刀雁翎或雁翅刀、明清佩剑(包括龙泉剑)、牛尾刀军刀、砍刀(即抗战大刀)、民国佩剑(中正剑)等,在长柄冷兵器中又有枪头(绿营枪头)、锥(破甲锥)、戟(挂月戟)、关刀、剃刀、刺刀及叉、铲类兵器等等,很是繁杂。
这么多种类中,最主要的就是“明清刀剑”,彭鹏与杨勇说,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属性,大多为明清时期皇族、贵族或军事将领的用具,本来生产量就很少,也就造成了存世量少、珍稀品少的现状,所以目前市场上具有收藏价值的明清刀剑数量非常少,其价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关于一把长手柄刀的“济南传说”
冷兵器收藏需要耐心,因为年代久远和稀少,很多卖家不会轻易出手,这就要有不弃不舍的精神一次不去就去两次,甚至几年都不放弃,直到卖家实在耐不住“纠缠”出手。这是彭鹏与杨勇在收藏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他们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一柄名贵高级别长手柄刀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明清刀剑手出界被称为“济南的传说”。
彭鹏与杨勇两人很早就听说在济南某位收藏家手里藏有这么一件宝贝,一把清代的高级别刀,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实物,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出现过。两人每周都去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古玩市场转悠,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这件宝贝,但次次都是无功而返。就在怀疑这个传说存在的真实性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无意间竟然在一家古玩店主那里听到了这件宝贝的情况。经过一番游说,店主答应带两人去见卖主,起初卖家并不愿相让,后来可以说是费尽心血、几经周折,杨先生终于花高价将这件宝贝收藏于室。
此长手柄刀通长107.5厘米,其中刃长73.5厘米,刃宽4.5至5厘米,可双手持握。刀身质地坚硬,锻打细腻,用肉眼无法看到刀身纹路,通过反水后观察,也未发现锻打和夹钢痕迹,由此可以断定此刀为精钢所造。彭鹏与杨勇说,买到这把长手柄刀的时候,发现其状态非常不好,但经过彭鹏悉心清理后,两人惊喜地发现其刃口完整,无纵裂及缺损,也没有与别的兵器打斗时留下的痕迹,更没有使用后研磨的迹象,由此断定,刀刃应保持了最初的原始状态。
为什么这把长手柄刀会让两人如此看重呢?彭鹏与杨勇对记者说,从整体看,此刀线条流畅,刀根处有高浮雕龙头吞口,龙头怒目圆睁,气势雄浑,颇具宋元遗风,但刀背上的小龙却有明清时期龙纹的特点,尤其是刀型呈现的是晚明到清初的官刀的造型,加之其精湛的 做工,笔者推断,其可能为清早期的皇室成员佩刀。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发现书中“武备”部分不仅对乾隆时期的兵器有详细记述,同时还配备了大量图片。从其“武备”部分登录的各式腰刀来看,长手柄刀种类并不多,只有4种,而且皆为实战器,为兵丁或低级军官配备,从所绘图片及文字注释来看,均与此刀相差甚远。而书中“卤簿”部分记载的“皇帝大驾卤簿仪刀”在外形及尺寸上却与此刀有几分相似。《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皇帝大驾卤簿仪刀为“乾隆十三年”钦定,从此长手柄刀造型上看应为明末清初形制,制造时间应早于乾隆时期,因此,此刀不可能是《图式》中所记载样式。但从《皇朝礼器图式》中的规定是对前朝以及清早期礼仪制度的改进及定形的角度来看,此刀是皇帝“大驾卤簿仪刀”在清前期雏形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而且,目前国内发现的存世长手柄刀数量稀少,尤其是高级别长手柄刀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所以杨勇收藏的这把长手柄刀价值非一般明清刀剑可比。
通过喜爱,进而研究,就是一件既吃力又不讨好,甚至困难重重的工作。然而,彭鹏与杨勇与他的藏友们,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毅然投身到中国古代兵器,尤其是明清刀剑的收藏和研究中去。因为他们深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总是最先应用在军事技术当中,这一条铁律,放之四海皆准,古代亦然。虽然兵器自身具有攻击性,但它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彭鹏与杨勇表示,他们的收藏并不看重市场价值,主要是感觉在这些冷冰冰的刀剑身上,体现出我们的先人们在采矿、冶炼及其他制造工艺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及其时代最前沿的认知。通过对明清刀剑这一小众藏品的收藏与研究,以小见大,能够更好地展现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博大又精深的悠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