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突出“人”的作用

2011年12月23日 16: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秦 毅

  逛老城,进胡同,感受京腔京味,被收纳在许多游客的游览计划之中。从游客的切实感受来说,与其参观新建的腾退了老住户的“纯商业区”,不如悠闲穿梭于市井商业街上,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体悟鲜活的文化。从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居民的角度来说,他们一方面盼着自己的居住条件能够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又感觉故土难离。

  值得称道的是,日前正式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对上述两种期盼均有了回应,强调了老住户的文化传承作用。其中,关于对原住居民的保护被首次写入名城保护规划之中——“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传统平房区的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延续。注重人口疏解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延续问题,保留一定数量原住民,保持人口结构多样性。”

  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的保护建设中,历史风貌不仅包括城市肌理、街巷建筑,而且包括为街区注入生机的居民。他们是当地文化多姿多彩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创造者。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为了搞好旅游服务工作而打造没有生活气息的“纯商业区”,不但是把极具特色的市井街区“千城一面”化,而且不利于文化的延续。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多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人们创造了文化,又受文化约束,同时还在不断地改造着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此,一个城市或一个街区的文化也如此。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如果突然间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参与者,其文化活力将难以展现,文化风采难免斑驳。

  另外,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二字也绝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古韵、老树的参天上,它是包括实体和虚体在内的综合体。一般认为,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物态文化层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似乎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展示出来外,制度文化层中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行为文化层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民俗,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些抽象内容的最佳表述者都还是人本身。虽说通过人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所思所想,但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跳不开与原住居民的亲密接触。

  因此,对原住居民的保护被规范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名城、名街的文化之光将更加熠熠生辉,它不仅着眼于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上,而且彰显了名街区的文化宽度,将使其历史文化味道更加浓郁、悠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