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我风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影集》今年的一道亮点。
在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里,曾有人轻浮地把群龙无首的武昌首义看作一次“偶然”,甚至把“第一枪”戏说成“不小心擦枪走火”。事实上,民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早在《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中即指出:“历次革命皆自外铄,其势不坚,而武昌革命则其势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其成功也,非偶然也。”
吴禄贞:我抬
吴禄贞是湖北倡导革命第一人。
1902年,吴禄贞从日本回国,受到张之洞重用。1903年,他借职务之便在武昌花园山广结有志之士,组建“花园山聚会”,传播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花园山聚会”是湖北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先后参加聚会的进步青年,有姓名事迹可考的就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如李书城、刘静庵、胡瑛、张难先、蓝天蔚等。
吴禄贞把新军士兵作为策反的主要对象,并动员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正是吴禄贞这种“变敌对力量为革命力量”的“抬营战略”,为辛亥年的武昌首义埋下了革命火种:8年中,从“花园山聚会”到日知会、科学补习所,再到后来的文学社、共进会,众多革命党人加入到湖北新军。首义前夕,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已经占到了三成左右,此外还有众多同情革命的中下层官兵。
共进会:我打旗
1905年,襄阳富二代刘公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参与组建革命团体“共进会”,并出任第三任会长。
1910年秋天,刘公学成归国,随身的行李中藏有共进会样旗——铁血十八星旗:旗帜呈长方形,由红黄黑3色组成,红底与黑色象征“血”与“铁”;黑九角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9颗共18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18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十八星旗后来被确定为武昌起义时统一使用的旗帜。
文学社:我联合
首义前夕,湖北新军中组织规模最大的革命团体是文学社,其次是共进会。
湖北新军各标营都有了文学社的组织。当时,武汉的新军有一镇、一混成协,兵额共1.5万人,文学社成员占了1/5以上。
发端于湖北本土的文学社和旅日归来的共进会一样,依然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为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当文学社在湖北新军中迅速发展时,共进会也由发展会党转入运动新军,两团体在军内相互争夺势力。刘复基不待文学社与共进会的矛盾恶化,便建议二者联合,并在磋商联合中充任文学社首席代表。
刘复基,彭刘杨三烈士之一,也是策划武昌首义的实际主帅。
彭刘杨:我血荐
辛亥年夏秋之交,文学社和共进会进行了若干以联合为主题的协商会议,其中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举行的会议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推举共进会会长刘公为总理,同时推举缺席会议的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刘复基在会上报告了由他拟定的起义总行动计划,明确了各标(相当于团)、营起义时的指挥人员和攻击目标,其中熊秉坤被任命为革命党在工程营的总代表,工程营的起义任务是抢先占领他们自己连队驻守的楚望台军械库,为兄弟标营提供枪支弹药。
辛亥年的中秋节(10月6日)为湖北湖南同时发动的日期,后因湖南党人筹备不及而延迟。10月9日下午,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装弹失慎爆炸,刘复基闻讯主张“今夜起事”,于是,刚刚回到武汉的蒋翊武以起义总指挥的名义草拟了于当夜12时举事的命令。当晚10点,起义总指挥部被包围,刘复基迎敌被捕。10月10日凌晨3时与彭楚藩、杨洪胜一起被斩首示众。
工程营:我突击
起义即将流产之际,熊秉坤向工程营的同志撒了个“弥天大谎”:“奉(湖北革命党)上级命令,今日下午(10月10日)3点出晚操时举事。”
熊秉坤在工程营“体制内”的身份是三棚(班)正目,相当于班长。得知彭刘杨三烈士牺牲后,熊秉坤仔细思忖了起义计划,觉得虽然群龙失首,但士兵犹在,作战实力犹在“起义未必死,不反身必亡。群龙无首我为首!”
但当天晚操突然被取消了。于是熊秉坤又通知改时间为晚上7点。
然而不到约定时间,熊秉坤突然听到六棚宿舍传来枪声——这就是著名的“武昌首义第一枪”!
原来六棚正目金兆龙知道7点要起事后,迫不及待地肩章反扣,臂扎绷带,并荷枪实弹,整装待发。这自然引起前来查铺的二排长的怀疑。二排长要下他的枪,两人立刻扭打起来。五棚士兵程正瀛是共进会会员,他冲过来先是用枪托砸二排长的头,把扭打中的两人分开后,又开枪向二排长射击。工程营代理管带、右队官和司务长前来弹压,程正瀛再次开枪,又击毙两人。
熊秉坤及时策应,他顺势吹哨聚集起营内四五十名革命党士兵,率队向楚望台军械库发起冲锋……各标营及时响应,武昌首义爆发!
黎元洪:我被都督
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被群龙无首的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床下都督”虽然是以讹传讹,但黎元洪“被都督”却真实可考。
尽管黎元洪的革命之路步履蹒跚,我们依然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
黄兴:我来了!
在众多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影视剧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武昌首义之后,冯国璋率精兵南下镇压。在汉口战事极为紧张之际,书有“黄兴到”的大旗忽然猎猎地出现在汉口和武昌闹市,前线革命军军心为之一震,市区老百姓亦自发燃放鞭炮,欢欣鼓舞……
这不是剧作家的虚构,是历史的真实。
历时40天的汉口汉阳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着眼全国,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10月18日汉口战事爆发之时,全国尚无一省起义响应,到11月27日汉阳战事结束,内地除直隶、河南、山东(独立后又取消)外,已全部宣布独立。过了5天,南京也被江浙联军攻克。正是因为这40天的战争拖住了清军主力,迫使清政府放松了对各地的控制,才为各省起义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而这40天中,最艰难的后30天是黄兴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