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6日电 日前,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清史纂修是一个世所关注的重大工程,治史者必须坚守治学之德,坚决反对抄袭行为,抵制学术造假,防止粗制滥造,要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民负责。
蔡武说,编纂清史,要坚持质量第一,认真总结编史经验,发扬光大优良史学传统。早在先秦就有“秉笔直书”“书法不隐”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史家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良史”“信史”的基本标准。自汉代以来,中国史界就形成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唐代的刘知几提出了著名的包括史才、史学、史识在内的“史才三长论”,清代的章学诚又在史学三长之上加入了“史德”,就是说,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备德、才、学、识四种素质、四样本领。
“从书法不隐、实事求是到史才四论,这些都是我们的古人对修史的深刻认识。同时,不论是搜集史料,还是研究分析和科学表达,都需要做长期扎实的努力,付出极为艰辛的劳动。任何一部名垂青史的伟大著作,无一不是史家德才学识的典范,无一不是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晶。 ”
蔡武强调在纂修清史过程中如何坚持正确、严谨的治史态度,良好、端正的学术风气问题。他说,清史纂修是一个世所关注的重大工程,也会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治史者要把清史做成经得起时间、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信史,必须坚守治学之德,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坚决反对抄袭行为,抵制学术造假,防止粗制滥造,我们不但要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民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负责。
蔡武回顾了中国史学的另外一个传统,就是集体著述、官方修史。他举例到,唐代设馆修史成绩很大,撰成《晋书》等八史,在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但同时也暴露出众人共成一书,水平参差不齐,修史职责不明,编目次序颠倒、内容体例前后矛盾等问题。宋、元史的编纂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宋史》所存资料非常丰富,本来是有可能编好的。
又比如,元灭宋时,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南宋国史馆的丰富藏书全部为元所有且民间藏书丰富,当时有人就曾上奏建议搜访遗书,并开列了150多种书单。之所以编得不够好,一是时间太短,用了两年半,二是选非得人,撰写者大多为道学家,不精天文、律历和地理,三是不集思广益。编史之初,当时的文坛巨子苏天爵即致书总裁官欧阳玄,围绕着修史的指导思想、史料准备、观点统一、人员选拔等7个重大问题提出了尖锐而中肯的意见。但这些意见未及研究就仓促上马。在编史过程中,史官有不同看法,也不进行研讨,而是各自撰述,统交总裁官直接改定。所以,《宋史》问世后就被后世讥为“芜杂”,之后,主张重新撰写《宋史》的代不乏人。
谈到《元史》、《明史》,蔡武说,《元史》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即告修成。《四库全书总目》的批评抓住了事情的本质,批评认为“《元史》之舛驳,不在于蒇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骤”,也就是说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没有认真策划,便急于上马,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新元史》。而《明史》却因体例精善、简明清晰、叙事得当而受到肯定。《明史》编得较好,主要原因是史料充足、选人得当和管理到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