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张中江) 为期超过20天的“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启动仪式”,26日下午举行闭幕论坛。与会专家指出,“票价高不高”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有着直接关系,降低演出票价最直接的举措就是政府给予补贴。
持续时间超过20天的“启动仪式”
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主办的“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启动仪式”,26日举行闭幕论坛。
此次“启动仪式”是针对“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进行的大型宣传启动活动,由“马拉松对话”、“演艺资源展示推介”、“演艺作品舞台展演”三大版块组成。
为何一次“启动”会持续时间超过20天?歌华中演总经理张长城表示,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希望综合业界精英、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的观点,对各个话题做综合性讨论,从而确定平台的方向和目标。
据张长城介绍, “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项目计划从2012年开始,旨在打造一个以北京为起点、面向全国,并最终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平台。该平台服务内容包括:从生态链前端的文化政策分析、演艺项目咨询策划及投资,到生态链中端演艺作品制作、演出,再到末端的营销、票务、衍生品开发等,覆盖演艺行业全产业链内容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6日的闭幕论坛,承接此前六期马拉松论坛,内容涉及政策解读、演艺投资、创作与制作、营销票务、评论与宣传以及衍生品市场等各个层面。与会专家就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根据北京演艺行业目前面临的现状,对从业者真正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专家称现有剧场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北京市日前从五大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指出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东城区和西城区近期规划新建剧场39座,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
这一消息出台后,备受文艺界人士关注。在26日的闭幕论坛上,专家也就北京剧场运行现状进行了探讨。
国话先锋剧场总经理傅维伯说,北京这么大一个都市,再有200个剧场从数量上讲也不多,“但是有了这么多剧场必须得配套”。
他指出,现在一些剧场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些剧场处于半闲置,有的一年就三、五场演出”。
如果没有“人”没有戏,剧场就是一个房子
文化评论家解玺璋认为,剧场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有做戏的“人”,要有戏,“没有人,没有戏,剧场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我们(之所以)知道首都剧场,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人,有老舍、郭沫若、林兆华等等,有很多很多演员。然后你才记住一个首都剧场。”他说。
在解玺璋看来,如果没有这些人,剧场就是一个房子。人才需要环境和培养,而不是拿钱造出来的。他认为,“外面有的是人才,问题是人才冒不出来。”
傅维伯也认为,人才资源的补充不像盖剧场,没有10年、8年“是出不来的”。怎么培养和造就文艺产品的创作者,是实现中央要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最基础的条件。
如何解决演出高票价? 解玺璋:政府补贴最切实
演出高票价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市民走进剧场的一大障碍,如何降低票价惠及百姓也是相关从业者多次探讨的问题。当天的论坛上,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就直言,现在的演出票价“就是高”。
张长城则表示,“票价高不高”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有着直接关系。一般人买东西超过其可支配收入的5%,就会觉得价格高。
戏逍堂总经理关皓月表示,通过调查发现,从北京目前的小剧场情况看,观众可以接受的票价是65元左右。
傅维伯说,票价成本包括剧场、制作团队等,“所有的成本加在一块,我感觉要超过65元”。
如何最有效地降低票价?解玺璋说:“我觉得最切实的措施就是政府介入。”在他看来,政府补贴票价“才能最实际地把好处补到每一个观众头上,而不是补在剧院这”。
“不管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你只要演出向观众卖票,就给你补贴。这是最公平的。”解玺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