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春芳
近日,一部由动漫《孔子》改编的汉语学习教材及相关读物在第六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汉语教材展上正式亮相,并定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此举启示业界,动画已成为传播与传承孔子与儒学的新形式。
104集的动画片《孔子》由央视首播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继今年4月在法国戛纳第48届电视节上获得最佳动漫作品后,又被中国动漫奖——“美猴奖”评选为最佳动画片剧本奖。以动漫《孔子》为蓝本改编的汉语学习教材,共有14本,以图文的方式介绍了孔子传奇的一生和《论语》的经典故事。
国外学习者易接受动画形式
儒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在诸子争鸣中发展,在三家交融中丰富,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近几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建立,“孔子热”和“汉学热”在国外逐渐盛行。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
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体现出国外汉语学习者对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传播方式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根据去年孔子学院的一份200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5%的人认为通过动画片了解孔子和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兴趣,满足好奇心。
参与教材改编的《孔子》动画片总导演赵先德称孔子学院总部之所以选择这套读物作为教材除动画语言的特殊性外更重要的是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部完整反映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传记类作品,以便系统地认识孔子,“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孔子从一名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人生充满励志色彩具备了吸引年轻的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的最佳条件。”
“动画是一种世界语言,直观,信息量大,而且不受地理限制,易于中国经典的传播,尤其是孔子和儒学,它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动画这种方式可以深入显出,适合国际传播”,一位孔子研究者告诉记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梁国典认为,动漫形式是世界的语言,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也持同样观点,“采用动漫形式来还原孔子的成长历程不但能够让中国的受众更深层次地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关注中华文化的绝佳机会。”
Eric是一位英国小伙子,喜欢中国文化和孔子,现在在学汉语,属于学汉语的起步阶段,他认为,动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中国的孔子,“书本的知识太多了,讲的东西我不明白。看动画不一样,我比较容易看明白。”
动画令青少年
对儒学产生兴趣
在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达,如何继承和传承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典文化也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大众媒体引发的“国学热”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倡导读经都是方式上的探索,动画同样如此。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形式可以做出新的诠释。
市民冯女士的孩子七岁,正处于识字的阶段,她希望让孩子可以同期接受孔子的思想。她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与孩子年龄段相符的关于孔子的书籍选择地余地太少,孩子也很被动,不爱读,“毕竟孩子年龄小,让他背诵又像是囫囵吞枣,说教太多会适得其反”。
像冯女士一样有这样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选择什么形式能让孩子主动地接触孔子,了解孔子也是赵先德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摇头晃脑背诵《论语》,论语中的故事是背下来了,但是孩子不知道经典怎么来,更无法内化到实际生活中,效果甚微”,赵先德说。
赵先德认为,孔子和儒学的传承要从亲子教育抓起,形式上要创新,而动画、动画书是很好的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画能在第一时间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样让孩子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
“每一代人眼中都有孔子,从前父辈给我讲的孔子是一代圣人,是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但这太笼统,太概括,孩子无法理解。孩子需要知道细节才能有兴趣。《孔子》动画片拓展了大量生动活泼的细节,还原了孔子的童心本真”,家长庞先生说。他坚持让孩子将《孔子》的动画片看完,并在一旁讲解,他认为这样达到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