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陕西文坛有个笔耕组
陈忠实贾平凹都曾被他们严厉批评
30年前,陕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学批评家团体——“笔耕”文学评论小组,成员是陕西一批中青年文艺评论家。30年后,当年的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评论界名家,其中有个别成员已经作古。然而,他们的精神依然存在,他们曾指导的作家依然活跃在文坛。
昨天上午,为纪念“笔耕组”成立30周年,省评论家协会在西安举行了座谈会,肖云儒、李星、畅广元、费秉勋、薛迪之、薛瑞生、陈孝英、王仲生、孙豹隐等当年“笔耕组”成员,“笔耕组”曾指导过的作家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等回忆了与这个小组的过往。
曾被称为“集体的别林斯基”
如果回忆“笔耕组”最初的成立,有一个人绝不能回避,曾任省作协党组书记的胡采。在肖云儒、李星等人的印象中,胡采是“笔耕组”的灵魂人物:“笔耕组的成立是胡采提议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全国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另一方面也是陕西文学在新时期就已崭露头角——在1978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的评选中,贾平凹和莫伸获奖,这是国内第一个文学奖项,陕西的实力不容小觑。笔耕组的成立是为了引领陕西文学的发展,其实更严格的意义是为了对陕西作家进行文学批评。”
“笔耕组”的名称来自小组“精诚协作,辛勤笔耕”的精神,当时小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延河》杂志的文学评论组。作为在全国成立最早的文学批评家团体,“笔耕组”很快就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得到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的高度评价,更被媒体称为“集体的别林斯基”。
当红作家曾被批评到坐不住
肖云儒回忆说:“笔耕组成立后,先后为30多位中青年作家召开了座谈会,面向作家的创作实际,在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都留下了声音。”文艺批评家团体,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作家的创作,成员们回忆,当时陕西文学评论的氛围特别好,每次为作家们召开座谈会,内容绝不空谈、虚谈,从理论能很快引导为创作实际。肖云儒说:“那时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不是谦谦君子,不是酒肉朋友,而是诤友,很有知音的感觉。每次座谈会都很简朴,但批评家往往针对作家的创作问题一针见血,单刀直入。”
李星和费秉勋也回忆,当时还有专门针对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创作的座谈会:“就是批评,提出他们的问题,记得在太白会议上,针对陈忠实当时创作的问题,把他批评得那叫一个严厉啊!”叶广芩也记得她曾被批评过:“有次开会,有评论家批评我‘你写的是什么?’羞愧的我啊,当时都想起身,再也不开这会了。当时特别想不通,我一个初入文坛的小作家,得不到帮助,反而受到这样严厉的批评。现在想来,那是一种真正直言的关爱啊!”
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历史
当年被“笔耕组”批评的作家们,后来都成了陕西文学的中流砥柱——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等等。提及“笔耕组”,陈忠实说:“‘笔耕组’为陕西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让作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对中国当代文坛发出了陕西文学评论界的声音,也对新时期跃上文坛的中青年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忠实说,当时笔耕组的成员有人特别关注邹志安,有人关注贾平凹,而对他比较关注的是蒙万夫老师:“那时我住在郊区,经常和蒙老师写信交流,有时我还从郊区倒三次车去西大找他。说完话后,还在蒙老师家蹭顿饭。我早期的中短篇,以及后来《白鹿原》的创作构思,都得到了蒙老师的指导。”
虽然后来“笔耕组”被省文联评论家协会取代,但“笔耕组”在陕西文坛上却是不应被忘记的,李星说:“一不小心我们就成了历史人物,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历史。‘笔耕组’对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都是有推动作用的。”孙豹隐说:“作家评论家重在‘一口气’,虽然‘笔耕组’成为了历史,但它的精神还将对陕西文学持续影响下去!”
记者 张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