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洁峰
广州泰康路21号的楼房叫水母湾,原是美洲同盟会会所,这一史实,最早是由卢洁峰在研究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史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2006年经本报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直至今年被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才有望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近有志愿者赵崇煦多方发掘,得《美洲同盟会月刊》全套共1128页,进一步证实这幢楼确是美洲同盟会会所产业。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美洲同盟会会所何以会坐落在广州?说来话长———
孙中山组建美洲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大联盟“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随即计划派员赴美筹备美洲同盟会分支机构。1908年,同盟会会员李是男奉命赴美,构建同盟会的秘密组织“少年学社”,从事革命活动。社址就设在东京华埠花园角横街黄伯耀所经营的“永生殡仪馆”内,取其“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而不避忌讳。为宣传革命,李是男、黄伯耀等人又于1909年创办《美洲少年周刊》,作为“少年学社”的机关报,这便是国民党在美洲创办报纸的开始。
1909年11月8日,孙中山第三次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建立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并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筹集革命经费。在纽约,还筹组同盟会纽约分会。接着,还成立了纽约分会, “美东同盟会”、“美西同盟会”(后易名为“中国同盟会美国总支部,统辖全美各地分会”)等,。
1910年3月,孙中山以旧金山分会为全美总会,通称美洲同盟总会,下辖各埠分会,并推举张蔼蕴重新起草章程。新章程依据美国宪法的精神,设立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建立三权分立体制。接着改组旧金山《美洲少年周刊》为《少年中国晨报》,成为同盟会在美洲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美洲同盟会移师广州
辛亥革命后,美洲同盟会与当地的致公堂发生矛盾,甚至流血冲突。美洲同盟会的会员纷纷走避回国。1912年初,回到广州的美洲同盟会会员,决定在广州成立美洲同盟会,此事获得孙中山的支持。
1927年7月31日星期天,美洲同盟会在泰康路21号举行新旧职员交代典礼。美洲同盟会元老李绮菴即席报告美洲同盟会在广州市成立的经过及水母湾会所产业的由来。
1912年,美洲同盟会请孙中山出面致函当时的财政厅长廖仲恺,以最低价3000元出卖素波巷10号的一座大屋,给美洲同盟会作会所之用。于是,从美洲回国的同盟会会员,才有了一个在广州的落脚之地和安身之所。美洲同盟会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集会和办公场所。
1913年,龙济光入粤,大兴党狱,拉人夹封屋,一举将素波巷10号美洲同盟会会所大屋查封变卖。及至1916年龙济光去粤,桂系执政,美洲同盟会即专函呈请政府将素波巷10号美洲同盟会会所产业拨回。当局以“产业已经变卖”为由,没有批准。
1920年粤军回粤后,美洲同盟会复与政府一再交涉,最后获陈炯明政府拨给与素波巷相邻的泰康路21号新大楼作抵偿。无奈好景不长,1922年6月,陈炯明事件后,大楼因受牵连而遭查封,全部家私用具等遭劫掠一空。1923年冬,几历艰辛,才始获物归原主。
《美洲同盟会月刊》
编辑部所在地
1923年冬,美洲同盟会重获泰康路21号水母湾作永久会所的消息,在美洲华侨中不胫而走,以致大凡美洲侨胞回国,第一站都找到这里落脚。
水母湾是一幢3层的西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红砖洋楼,建筑用的红砖和钢筋混凝土,全部是从美国直接进口的。该大楼的建筑面积有500多平方米。大楼的南面还附带一个大篮球场,四周植树以划界。盛夏树下阴凉,好不舒畅。难怪回国的美洲同盟会会员,交口称赞,一致将这里看做自己温暖的家。
由于回国的会员日多,都希望能创办一份刊物作为宣传阵地。一番筹备之后,1927年6月创办了《美洲同盟会月刊》,由当年在美洲创办《美洲少年周刊》的李是男身先士卒,扛起首任总编辑的大旗,编辑部就设在内。自1927年6月创刊,至1931年4月停刊,全部共1128页,是研究美洲同盟会的珍贵史料,也是将来美洲同盟会会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当此纪念辛亥百年之际,回首水母湾会所,难道不会遥感当年那批美洲同盟会会员的赤诚之心,以及会所所放射出来的丝丝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