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茫茫忆铁生
作者:陈劲松
不知不觉,作家史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一年前,这位饱经病痛折磨的汉子,带着他的文学梦想魂归地坛。“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曾如此坦然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时光飞逝,斯人已远,而他的精神与魂灵,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史铁生是我十分敬重的中国当代作家。还是在中学时代,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感动之余将其无比虔诚地抄录在笔记本上。后来迷上文学,及至上大学报考中文系,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受了他的影响。这么多年过去,那个抄录《我与地坛》的笔记本早已不见踪影,但我始终忘不了初读此文时心灵所受到的震撼。作家韩少功曾对此文予以高度评价:“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事实上,他的《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命若琴弦》 《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都曾感动了一大批读者,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于写作,史铁生认为“其实文学更多的是梦想” 。21岁那年,史铁生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轮椅生涯。但正是心中对于文学梦想的那一份执著,让他成了一位豁朗的写作者和睿智的思想者。他在《病隙碎笔》里强调“写作需要真诚”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上,他都袒露出自己真诚的一面。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中那般冷静超脱的故事,只有他才能写得那样荡气回肠而又晶莹剔透。当我读着他那些文字的时候,唯有一股莫名的感动,以及一份超然的淡定。我能够想象得出,史铁生在通过这些洁净文字铺陈自己对人生与命运、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思考之时,心中怀着怎样一种真诚和宁静。从他的《病隙碎笔》等作品里,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温和,他的宽容,他的强大。在史铁生看来,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 ,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与那些遇到一点挫折便轻言放弃的芸芸众生相比,这是何其豁达的人生观!而在“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这样的文字里,我又读到了史铁生对于生命的那一份乐观与超然之情,正如他所言: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这种智者的境界,怎能不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感染与启迪!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是的,宁静。史铁生从写作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更获得了生命的宁静。有人曾评价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诚以为是。唯有对生命满怀敬重,对活着满怀敬重,才能以一颗真诚之心,创作出有生命力、感染力、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我相信,在史铁生那孱弱的病躯内,一定潜伏着温暖的阳光,博大的爱心,以及超脱的喜悦。他曾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一文中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由的夜行” ,“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他还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对此,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霍金用他的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则用他的作品照亮了人类的心灵。
如今,他再也不用聆听死神的声音,而能“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