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麦家慢写作和张炜阅读:展露着文化人格的光芒

2012年01月06日 13:5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杜 浩

  著名作家麦家近年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谍战小说方面,成绩斐然,为文坛所瞩目。他的小说《风声》、《风语》和《暗算》,为读者、观众所熟知。2011年11月,麦家推出新书《刀尖(刀之阳面)》,之后另一部《刀之阴面》也随即问世……

  对于麦家这样的文学成绩,读者想必会认为麦家的文学写作,速度快,数量大,是高产作家。但在接受采访时,麦家却说自己在创作时“有时每天只写十几个字”。在当今文坛上,麦家以文学的“慢写作”著称。麦家曾说“缓慢是成功的捷径”,“我确实写得不快,但坚持每天写,其实回头一看也是不慢的……所以,不要怕慢,坚持就是快。我写得慢,是因为我对写作一直有种畏惧心理。我老是担心写得不好。”

  有人分析这是麦家作为文人的性格使然,其实,麦家在文学写作上始终坚持“慢写作”,更是一种文学态度的反映,是一种写作精神的坚持。麦家曾在他的《我慢成了这个时代的神经病》一文中说: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以一天上万字的速度制造文字商品的时候,我唯有鼓起不动如山的勇气,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扛上偏执狂或者神经病的骂名,在一个角落里继续寂寞、孤独地写作,努力使文学本身慢的品质不致失传。我花了11年的时间打造《解密》,也就不在乎同样缓慢地写下去。

  麦家的这种独特的、个性化、坚持的“慢写作”,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张炜的巨量阅读。近日,在一个文学讲坛上,张炜作了一个名叫《数字时代的语言艺术》的演讲。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的写作生活和阅读生活,“写作并没有每天固定字数,但是阅读量上,每天至少5万字”。为什么张炜坚持“每天至少阅读5万字”?一是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对文学而言是危险的,让我们的表达统一化、复制化;二是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在内的各种媒介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与真实是有距离的,大家没有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对文学而言也是危险的。如果一个写作者足够倔强,对危险有足够的警觉,他就会采取办法,关掉电脑,少接手机,不看电视,埋头于经典……

  一个作家的文学的力量、写作的生命力、作品的价值来自哪里?一个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一个就是丰富、深邃和独特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往往来自于阅读、大量的阅读。张炜曾在《我们今天的阅读面临的危机在哪里?》中说:一个写作者回忆自己的阅读史,会发现与写作史几乎是重叠的,也就是说,随着阅读的文字越来越多,写下的文字也就越来越多。可见一个好的写作者首先就是一个好的阅读者。张炜说:“我总觉得每个标点、一字一句的分量、轻重都要反复斟酌才能发表。匆忙地发表,觉得可能会歪曲我的意思,或者不能充分、恰到好处地表现我要表达的意思。”

  数字传媒时代,写作要达到数万的字数标准并不难,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大量地复制粘贴,借用别人的思想和语言。然而,如果每一个作家都这样,会使人们的语言形成惯性,并逐渐僵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张炜所言,“这是文学语言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其实,这不但佐证了麦家坚守自己的文学原则——“慢写作”的可贵,与麦家提倡的文学的“慢写作”,坚持的文学精神也是一致的,更昭示了他们对文学的严肃的态度,遵循文学的规律,忠于文学的精神信念,敬畏文学的伟大和神圣。

  谁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功利化盛行的时代。时代的氛围中、精神领域中、人们的心态中,充满浮躁、不安。一些作家不再信守文学写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而是把“畅销”、“版税”、“点击率”当成目标,通过文学的“流水线制造”方式,以期尽快兑换成市场利益……

  麦家、张炜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存在方式,坚守自己的文学态度和写作立场,喧嚣、浮躁的文化大潮退去,必将凸显、展露出其所追求的文学理想、文化人格、精神品质的光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