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音乐舞台,上演现代音乐已成常态,而国内的音乐会,只要演出现代音乐,大多门厅稀落,演出过程也冷冷清清。所以,经常听到音乐界人士在说:“现代音乐作品要常演,人们才会逐渐接受。”最近,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歌剧院获得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资助,终于有机会选出7部作品组成一台“和毅庄诚”音乐会,并于昨晚搬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指挥家张国勇边执棒边讲解,深入浅出的引导,经常使听众恍然大悟,让这台原本并不热闹的音乐会,变得十分热烈。
不习惯属正常
7部交响乐作品,都是近年来上音教授们接受委约创作的。不过,有的在首演时亮亮相,从此藏在深闺;有的经常被国外乐团上演,国内却寂寞无声。追寻原因,就是现代作品与大众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昨晚的音乐会开演时,上座率虽然高达八成,但第一部作品张栩儒的《漠壁长歌》演毕,掌声有点零落。张国勇转过身来笑笑,说道:“看来,大家确实与现代音乐存在距离。也难怪,欧美的古典音乐发展了100多年,音乐家们早就感到不满足、要突破了,听众也听多了完整、和谐的传统音乐,所以,现代音乐就受欢迎了。我们呢?古典音乐还在普及之中,一下子听到‘现代派’,不习惯是正常的。”
作曲家在坚守
话题一转,张国勇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不能落后啊。这些作曲家,要写点娱乐类的东西,都可以驾轻就熟。但是,他们就是坚守着文化的责任,在甘于寂寞地创作。看看这些作曲家,不是头发稀少,就是两鬓斑白,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辛苦了。”听到这里,听众掌声顿时热烈地响起,显然,大家是在为作曲家们鼓掌。平时在音乐会上只能看到背影的张国勇,此时一反以往“只动手不动口”的惯例,又十分形象地介绍起了作品:“张栩儒的作品,在乐队里融入了呼麦、长调,有北方的粗犷。再听听许舒亚的《韵》,两位女高音和乐队合作,《紫竹调》旋律的变形、重组,又描绘出江南的清丽风韵。”
“现代派”不遥远
每一首乐曲演奏前,张国勇的现场讲解,就如是导游,指引着听众寻觅其中奥妙,让人有时竟会产生茅塞顿开的感悟,“现代派”也不再那么遥远和生涩了。叶国辉的《晚秋》,描写了乡村收获时节的意境,不协和的弦乐,竟然是喜悦的农民在村头聚会时的嘈杂场景;徐孟东的《远籁》,把古曲《广陵散》的韵致融入了大提琴的技巧之中,泠泠弦音是那么地精致优美;周湘林的《打家业》,用土家族的“打溜子”与交响乐队对话,听似散乱,却颇有湘西独特风情;杨立青的《引子,吟腔与快板》,名字十分抽象,但在二胡吟咏、乐队铺垫之间,山东民歌《一枝花》的音调生动萦绕耳畔,又是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显然,张国勇的“既动手指挥,又动口讲解”,为“现代派”音乐的推广普及,做出了一次有声有色的示范。
资深记者 杨建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