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按照统一部署,全国农家书屋建设有望在今年全面收官。连续不断的人力、物力和心血的投入,每个行政村都将拥有自己的图书室,农村无数的爱书人也可以坐拥书城。
日前,河南省审计厅发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已建成农家书屋覆盖全省农村人口3271.8万人,缓解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同时这份报告也指出,部分建成农家书屋,存在管理、维护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从建好到管好,农家书屋有了更高的标准,农民朋友也将得到更多的实惠。
日前,河南省审计厅发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7月份,已建成农家书屋覆盖全省农村人口3271.8万人,缓解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同时这份报告也指出,部分建成农家书屋,管理、维护责任不明确,部分已造成损失。如驻马店市确山县图书毁损、丢失比例接近10%。部分书屋管理人员不合格,开放时间未达到省定要求,如漯河市部分农家书屋只在村干部开会、节假日或下雨天开放。商丘市睢县1/3的书屋存在借后不还、缺失现象。审计中还发现了部分农家书屋借阅率较低,个别书屋图书概不外借,大部分的图书闲置的情况。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探究竟。
书屋后续资金匮乏
群众阅读意愿不高
在河南省开封县袁楼村,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一间教室里。管理员蒋亚琼是大学生村官,一个腼腆的姑娘。本子上,她秀气的字迹记满借阅记录。
和她一问一答:“现在看书的人少,农闲时候会多些。村民更爱在这看,这条件好。看书的人以老人和学生居多,青壮年不是打工就是忙生计,要少一些。”
这是河南2008年第一批投建的3800间书屋中的一个。每一间农家书屋的开张,都需要2万元的资金。作为中部省份,国家拨款50%。剩下一半,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为4∶4∶2。这2万元资金,要全部用于购买书籍、光盘,绝不能做他用。
但是,2万元之外,场地、书柜、桌椅、电视、影碟机、灯,甚至消防器材、书证、管理员等配套设施或人力,都需要村子自己解决。这对条件好的村不是问题,但差的村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好在2009年以后,书柜桌椅改由省里统一配送。
尽管硬件问题拦在眼前,但在蒋亚琼看来,多数村民读书热情不高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离袁楼村不远,有一个太平岗村,这里的书屋设在文化大院里头,村里为此新盖了平房。记者采访时,60多岁的张随良和管理员两个人正在看书。入冬冷得刺骨,屋里开着红彤彤的取暖设备“小太阳”。张随良经常泡在书屋里,看养殖、农技类书籍。他说平时常在阅览室的有三五人。管理员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何平科长说,有大学生村官的村由他们兼管理员,没有的村干部兼。他说:“管理员都是兼职,没有一分钱津贴,靠的是热情。另外书屋是一次性投入,没后续资金,群众阅读习惯也有待加强。农家书屋若长久运转就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但农家书屋的作用也不可否认,济源市玉泉办事处南水屯居委会的菜农杨豆豆坦言自己就是受益者。“农技栽培的书我借过很多,都带到地里看,对症下药。”几年间,她承包的地从20多亩扩大到50多亩,生活也越加红火,农家书屋功不可没。
书屋好建却不好管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将农家书屋建设列入年度十大民生工程,由专门部门督查督办,是省新闻出版局1号工程,也被全省90%以上的地区列入当地民生工程,不可谓不重视。
继2008年、2009年河南建成农家书屋9000个之后,2010、2011两年任务一次完成,24878个农家书屋目前全部建成,去年11月中旬省市县三级验收完毕,95%合格,只待新闻出版总署验收。据推算,全省48613个行政村明年将全部拥有自己的书屋。
尽管建设的成果“压弯”了枝头,但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韩可平并没有显得轻松。他在2011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里罗列出了多项问题:在书屋房舍建设方面,有的没有完全建成,有的建成而没有投入使用,有的选址偏僻,有的房屋条件恶劣。新乡市某书屋因漏雨造成出版物损坏。有的书屋标准不高:个别书屋面积较小,达不到20平方米。
他说:“除了硬件外,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上。工作重心逐渐由建好向管好、用好转移。但管比建复杂得多。甚至建的越多,下一步维持、发展的问题就越多。”
问题之一,是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的是大学生村官,有的是初高中文化,有的经过培训,有的则没有培训,有的是村干部兼职,有的是临时找人管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管理不善,导致图书有借无还,个别书屋丢书严重。目前建成的书屋还发现了应付检查的现象,不能经常开放,村民很少问津,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本村已建农家书屋,书屋的效用有待真实发挥。
配套设施难以跟进
长效指导谁来提供
“农家书屋管理主体不算新话题,书屋建设容易,保持不易,也是全国多数地方普遍困扰的问题。”郑州大学骆玉安教授一直关注农家书屋的建设,曾做过题为《河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社科课题。他说,问题集中在配套跟进上,建书屋首先是硬件,村里拿不出房子或好房子,位置偏条件差,少人问津,书屋效用就要打折扣。接下来运转、更换、酬劳跟不上也难免会引发问题。
专业管理员的缺乏也是书屋建设的软肋。管理员需专门培训,钱该谁出?村干部等兼任管理员,在岗时间怎么保证,服务质量如何衡量?实践中,有一些爱书护书的退休教师脱颖而出,成了最出色的管理员,他们像爱护自己财产一样管理图书。但相比上万的农家书屋,比例还是太少。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总体思路,书屋最终由“农民自主管理”。未来书屋交付由农民自主管理后,如何能持续获得有效指导,也还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但是,对于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断。郑州荥阳市按借阅数和读书心得计算积分,年终有奖;郑州市金水区与当地图书馆签订协议,让农家书屋实现资源共享;安阳市建立“所需图书登记本”和“群众意见本”制度反馈情况;漯河市边建新书屋边抽查老书屋,杜绝顾此失彼。
农家书屋,在探索中前行。 本报记者 王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