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名记者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足迹化石发现处拍摄恐龙化石足迹。本报记者 吴镝摄
昨天,施工人员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足迹化石发现处挂出保护标牌。
本报记者 吴镝摄
电脑复原的当年恐龙生活时的情景。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中心供图
龙年到来之际,一则有关“龙”的新闻,将使北京引得世界瞩目。昨天,从延庆县政府传来消息,在该县千家店镇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内,发现了大批珍贵的、距今约1.4亿至1.5亿年前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北京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恐龙存活记录的首都。
发现—
科考偶得:发现“大脚印儿”
驾车由延庆县政府向西北方向行驶70公里,才到达目的地—千家店镇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蜿蜒的滦赤路穿园而过,沿这条路驶进公园的核心区,远远就可看见,路南侧的一段岩石峭壁已被铁栅栏围上。“那就是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地方。”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建平手一指说。
以张建平教授为首的科学考察队,在延庆穿山越岭四个月。对延庆境内的地质遗迹分布和特点进行深入调查,为申报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学术准备。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正是这次科考行动中偶然获得的重大发现。
“科考团队在例行采集岩石样本时,突然,一串串圆圆的大脚印儿密集地跳入眼帘!”高度的职业敏感,使队员们脑海里马上蹦出这个字眼—“恐龙?恐龙!”张建平如今说起来,仍难掩兴奋之情。“这一排排印迹,就如同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从相隔上亿年的远古时代,在向我们一个劲儿地招手。”
现在,隔着铁栏杆,可以清楚地看见:紫红色的砂岩上排列着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印迹,有的椭圆、有的长方、还有的呈三叶草形……抬头仰望,这块岩石的上方,隐约还能看见一串串斑驳的印痕。
“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点有3处,并有另3处存疑。”张建平介绍说,其中一号点下部目前暴露出足迹为30个,并有两道清晰的行迹;一号点上部暴露的足迹至少达到几百个,成串的行迹约有6至7道;二号点目前暴露出足迹15个;五号点暴露出足迹9个。其他3处化石点基本由恐龙幻迹(上一层岩石所留恐龙足迹在本层岩石上存留的压痕)组成,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属种特征。
考证—
是恐龙!三国专家一致认同
即使是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张建平,面对突然闪现在眼前的数量如此之多、形态如此之丰富的恐龙脚印时,同样不能淡定。
初步考察之后,张建平赶紧会同中国地质大学的武法东、田明中教授,并邀请青年古生物学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生邢立达以及加拿大、波兰的古生物专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最后,三国专家一致认定:是恐龙!北京首次发现了恐龙存活过的证据。
去年12月28日,在专家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市国土资源局组织部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成员和其他相关专家,到延庆县进行了现场鉴定。同样,专家组一致同意研究者的结论。
专家们对脚印进一步分析认为:延庆的这批恐龙足迹化石,可归属于晚侏罗世覆盾甲龙类、兽脚类、鸟脚类及可能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较多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侏罗—白垩纪之交,京北、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首次发现的此类恐龙足迹化石,而鸟脚类及蜥脚类恐龙足迹,在中国同时期地层中也是首次发现。
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世所罕见。张建平教授欣喜地说,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为其后的白垩纪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价值—
比恐龙蛋更珍贵
“别看只是脚印,在科学上,它甚至比恐龙蛋化石还要珍贵。”张建平介绍说。
那么,远古时期的恐龙留下来的这些神秘“大脚印儿”,究竟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恐龙足迹又有哪些奇妙之处?
恐龙足迹是脊椎动物足迹化石的一种,是恐龙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所形成的化石。张建平说:“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以后留下的;恐龙足迹是恐龙在生活期间留下来的,保存的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它可以提供许多关于恐龙生活、行为以及古地理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
因此,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当地没有保存恐龙骨骼化石的条件,就需要通过发现的恐龙足迹来判断当地生活过的恐龙种类。”张建平说。
通过恐龙足迹,人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行走姿态,推算出恐龙的长度、重量和大小,还能计算出恐龙的行走速度。恐龙足迹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古环境与古生态。此外,科学家还有可能在足迹化石中发现新的恐龙类型。
“我们可以把恐龙足迹看成是恐龙脚部的软体部分在大自然中制造的模型。”张建平说,“恐龙足迹能反映许多恐龙行为方面的信息,比如群居、奔走速度等。另外,大量相同类型的足迹保存在一起,也揭示了恐龙群体生活的信息。而且,恐龙足迹是原地埋藏和保存的,这就为指示化石保存地的古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此外,一只恐龙只有一副骨架,可是在它的一生中可以留下大量的足迹,这除了提高化石保存的概率之外,还大大扩大了恐龙的生存空间,记录了恐龙生活时的活动范围。
释疑—
上亿年前足印何以保留至今
“恐龙足迹的形成与保留,都非常不容易!”张建平教授慨叹,“恐龙足迹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太干的地方不可能留下脚印,太湿的地方也无法留下脚印。”
原来,恐龙踏出足迹以后,如果马上下雨,或者被水淹没,尚未干燥的足迹很快就会在水中消融。因此,足迹在潮湿的地面形成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干燥过程,待保存足迹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后来的沉积物掩埋,才容易形成化石。因此,在干旱地区的湖滨、海滨、河滨等沉积环境中保存足迹的可能性就高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恐龙足迹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地表暴晒,使自身得以干燥以便日后成形,但是这对于恐龙尸体的保存却极为不利,因此,恐龙足迹和相关的骨骼化石往往很少在相距较近的同一层位被发现。
而延庆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著名的燕山运动命名地之一,境内留存有距今1.3亿至1.8亿年间形成的与燕山运动相关的地质记录、1.3亿至1.8亿年前的硅化木群、十几亿年前的海洋沉积遗迹、新生代喀斯特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独特的地质环境,都为恐龙“大脚印儿”的保存提供了条件。
后续—
将有更惊人的科学发现
现在看到的这些远古“大脚印儿”,还不是全部。实地查看完后,张建平教授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从现场情况分析,更多更好的恐龙足迹赋存在尚未揭露的岩层中。”待保护工程完善后再作进一步科学发掘,预计将有更惊人的科学发现。
保护——
滦赤路改线,封闭管理
发现了如此珍贵的恐龙足迹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如何妥善保护的问题。
眼下,延庆县相关部门已对发现足迹的岩石地带实施栅栏围护,加固土层,安排专人进行全天巡护。
延庆县旅游局局长袁绪忠介绍说,未来,靠近足迹发现地带的滦赤路延庆段有望改线,使得化石发现地区实现封闭管理。
此外,古生物专家除了对恐龙足迹进行科学研究之外,也对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开发提供了专家意见,在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主持和指导下,延庆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初步保护方案,拟定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范围。
延庆县政协副主席李满介绍说,眼下延庆正在着手编制《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总体发展规划》,日后将筹建恐龙博物馆,以实现珍稀地质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促进地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
链接
发现恐龙界跑步亚军
通过恐龙足迹,人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行走姿态,还能计算出恐龙的行走速度。张建平介绍说,通过这次科考,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以每秒7米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这在已知的速度中排第二。” 张建平说,冠军是此前在内蒙古鄂托克旗下白垩统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速度为每秒12米。
小贴士
恐龙分类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 鸟臀目。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延庆千家店此次发现的足迹,涵盖了上述绝大部分恐龙。种类如此丰富的恐龙足迹,集中在一个地区出现,在全世界来看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