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叫不上名字中小成本影片的出现才堪称奇迹

2012年01月11日 18:31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异军突起

  2011年,中国电影呈现的多个新动向中最可能对今后产生影响的一种便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几部创造超高票房的影片,更是一时间成为投资方迫切想要了解个中奥妙的案例。它们的代表是《武林外传》《将爱》《孤岛惊魂》《失恋33天》,其中《孤岛惊魂》《失恋33天》,分别以500万和 1500万投资赢得9000万和3亿多的票房,尤为引人瞩目和遐想。有趣的是,当很多跃跃欲试的投资者询问行业内部人士,如何才能复制这两部影片的成功时,很多专家都有茫然失语之感。

  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对于熟知电影史或电影作品的专业人士而言,确实很难从作品中总结出某种与众不同的剧情模式和出品模式。言情片《失恋33天》的情感逻辑并不令人信服,惊悚片《孤岛惊魂》的剧情逻辑甚至有硬伤,至于视听语言也无非最常规的手法,并无创新可言。如果把《失恋33天》与同期上映的台湾影片《星空》做个比较,更能看出两者创作水准和电影思维上的差距。然而《失恋33天》火爆异常,《星空》只能黯淡收场。电影艺术的判断标准在市场面前似乎完全失效,我们不得不在影片之外寻找决定性因素,也就出现了种种说法。

  说法之一是更趋年轻化的观众组成导致了这些影片的成功。《孤岛惊魂》放映时女主角的粉丝拼力支持,以至于出现了“粉丝电影”的说法。不过9月份上映的《大武生》同样粉丝众多,却没有转化为超水平的票房,所以粉丝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成败还未可知。说法之二是电视剧影响电影。在年轻观众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很深印记的电视剧集(如《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培养了他们的观影倾向,杨幂、文章等是在电视剧领域表现出色的偶像演员,继而在大银幕上迎来了新的商业高峰,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国产电视剧要为国产电影上课”的声音。不过从长远来看,电影语言的电视剧化只会导致水准的下滑而非提升。说法之三是新潮节庆档期的经营。在常规的黄金档期之外,情人节正成为新矿,最意外的莫过于2011年11月11日被命名为“世纪光棍节”,前后数天内年轻人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名义狂欢以及消费,当然也包括观影,《失恋33天》适逢其会。这种思路或者会导致为某个实有或莫须有的节日打造影片的做法。

  笔者认为,在这些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一种较为根本的原因,即大众对本土类型片的期待。当大片的视听刺激趋于饱和,追求国际品质的国产大片品质与进口大片相比又处于下风时,中小成本、更偏重本土气质的类型片反倒显出了优势。尽管这种本土气质实际上已经不那么纯粹,受到美日韩影视熏染已很多,但对于心理上距离中国传统文化无比遥远的青年观众来说,毕竟那些与自身有关的生活和想象要更亲切,即便莫名其妙的惊恐与突如其来的移情也都可以接受。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的电影,其中小成本制作往往都定位于本土,以原汁原味的地域特征牢牢吸引住本国的观众,不求闻达于世界。好莱坞的全球战略是众所周知的,但美国同时也有数量众多、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的本土化中小成本影片,面向美国电影的传统市场,受到本国观众的喜爱和保护。打个比方,前者是麦当劳,后者就是乡村汉堡。

  商业化和类型化完全不是我们判评上述票房赢家的理由。我们只是遗憾于这些影片的质量(包括电影语言、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等在内)与票房不很相称,这必然会限制它们未来不会走得太远。所谓“不可复制”,最根本的原因在此。

  另一类成为话题的中小成本影片属于较为纯正的艺术片,代表作有《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转山》等。在各大电影评论网站上,这些影片的评分都很高,甚至远远超出商业片。从艺术的立场来看,它们对电影语言的把握、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及对人生的体味表达都有相当高的水准。然而它们在市场上几乎无一例外遭到冷遇,即使作为东京电影节的获奖影片《钢的琴》,也只得到很少院线支持,排期既短且少,除少数影迷外,大众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知道片名而已。而后两部影片几乎刚上线就下线了,知者寥寥。院线的答复则是另一种无奈:经营压力太大,艺术院线目前还不具备条件。本来,在一个发育成熟、良性运作的电影市场里,会出现一批数量不多却相对稳定的艺术片观众群,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影院和院线,艺术影片通过其多元丰富的思想和先锋前卫的意识提升商业片的水准,商业片和艺术片出品的比例会趋向于良性正态分布,两者之间的界限也不会那么泾渭分明。但目前来看,这种理想的局面恐怕一时难以出现了。

  也有制作方巧妙地把商业片模式与艺术片、文艺片形态嫁接起来,相互抬高身价。《观音山》和《亲密敌人》走的就是这种路线。前者把青春期的题材和独立电影常见的技术手段结合,但主打明星制片人这张牌。后者用商战、时尚和国际元素包装言情剧,把商品植入手段发挥到极致。尽管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都显得生硬,但都取得很好的回报。以至于有人慨叹,中国电影观众看的可能是各种元素,惟独不注意电影。

  实际上,在年产量超过500部的国产片中,还有大批我们完全叫不上名字的中小成本影片。它们的出现才堪称奇迹,令人不解:没有市场研判、没有核心主创、没有专业团队、没有技术支持,惟有投资融资,于是影片出现了。有些私人投资是出于对电影的情结或对电影市场的盲目乐观,有些非私人投资则让人很想知道,资金从哪里来,影片出路何在,难道中小成本就竟然可以不顾成本?当那些认真的电影人无法寻找到影院、院线方痛苦于影院经营投入成本过高回收艰难的时候,何以电影行业里还会有大量资金虚耗?

  如此想来,中小成本影片的提法就显得不够严密。它成为2011年度一种需要关注的现象和话题,但要对它作出判断就必须首先做进一步的分类,然后对每一种类别使用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中小成本影片也好,大片也罢,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同,关键恐怕仍然在于,什么样的影片是专业的、精良的,什么样的故事是精彩的、动人的,什么样的市场是自由的、健康的。(左衡)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