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指挥家陈传熙逝世 名字在银幕上出现次数最多
记者 李峥
在中国,指挥家陈传熙并非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名字却是电影银幕上出镜率最高的。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林则徐》、《燎原》、《李双双》、《大闹天宫》、《南昌起义》、《陈毅市长》、《天云山传奇》这些经典电影在剧终音乐声止时,字幕上都会出现他的名字。执棒40余年,陈传熙配乐演奏指挥的影片近600部,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的幕后英雄。27日上午7时33分,这位以勤奋严谨闻名的著名指挥家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6岁。
与世无争“纯粹做学术”
陈传熙1916年5月生于广西水口关,孩提时代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他早晚触摸家中的风琴,不久竟能熟练地弹奏出完整的乐曲,更无师自通地掌握了C大调的音阶。上世纪30年代,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岁开始正式学习钢琴,并在两个月练完《拜厄练习曲》。苦练钢琴的同时,他还师从吉拉德罗学习双簧管。1946年,他进入上海市府交响乐队任演奏员,又兼任国立音乐学院常州班和上海音专副教授,成为我国最早的双簧管教员。解放后,他在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两处任职,1958年调任上影乐团指挥,开始了电影音乐指挥生涯。
昨晚,陈传熙的儿子陈家驹从美国归来商议父亲的后事。谈起父亲,陈家驹用了“平淡”二字:“很多人称赞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父亲说其实只是工作把他推到了这个地位。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只是一个纯粹做学术的人。在我们子女看来,我父亲在人情世故和生活方面的能力都不怎么有,唯一爱好就是音乐。我小的时候,正赶上周总理要求‘每周一片’的电影大发展时期,上海那时候有天马、海燕、美影好几个电影厂,配乐工作都是上影乐团负责,所以他常常通宵干工作,我都不怎么能见到他。父亲退休之后,有些电视剧音乐制作也经常让他去,上海音协的老年乐团搞活动,他都非常热衷。他就是一生都沉迷在音乐的世界里。”
为译制片音乐“打补丁”
1958年,为支持电影配乐,陈传熙走下舞台,走进了上海电影乐团作指挥。电影音乐要跟着画面走,一秒钟里,音乐只有几个音符,而电影胶卷要转过24格之多。两者要完全匹配,全靠指挥的掌控。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金复载和陈传熙合作过数十部电影音乐:“那时候在上海电影乐团,陈传熙当然是第一把手,是老前辈,而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那时候电影音乐靠现场录音,他在指挥过程中,就会发现我谱子有什么问题,比如长了短了,和画面不一致了,会告诉我们很多窍门。现在想起来,我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帮助。”
“他是中国最德高望重的指挥家之一,更是中国少有的对影视音乐做出杰出贡献的指挥家,被誉为‘银幕上出现名字最多的人’。在工作中他认真踏实,掌握音乐时间长度到了神奇的程度,经验之丰富令我们惊讶。”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感慨道。
与陈传熙工作过的同事曾讲过,陈传熙有着惊人的听觉,能听辨100个由乐队奏出的和弦。译制外国影片《简爱》等影片时,由于当时没有多轨录音,为配上口语,在抹掉对白的同时,也把对白后面的音乐一起抹掉了。电影乐团要重新编排录制这几段音乐,陈传熙反复看这些原版影片,把乐曲分解到各种乐器、声部上,再重新组合指挥乐团演奏。陈传熙自称这是“打补丁”一样的工作,他以扎实的音乐基础,过人的音乐听力,把“补丁”打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