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花样翻新 短信拜年成负担 微博成最潮的
短信拜年OUT了 微博拜年成了最潮的
□首席记者 张体义
核心提示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拜年是过春节的传统,也是过春节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拜年的形式不断花样翻新,刚刚流行才没几年的短信拜年已经被称为“奥特曼”了,去年流行“送菜”,今年又时兴“微博”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那份深深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OUT了
短信拜年成了负担
2004年1月29日,本报曾刊登记者的一篇关于拜年文化的文章《新民俗:短信拜年》。同样是1月29日,时间只不过往后挪了8年,当时的“新民俗”如今在一些人眼中已经OUT了。
尽管已经OUT,短信拜年仍然是今年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短信拜年主要流行于同学、朋友、同事以及公司、单位与员工之间。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拜年铺天盖地。短信拜年确实有简捷、方便、迅速、礼貌、使用范围大等诸多优点,彻底解决了过去电话拜年电话总是打不通的情况。但是短信拜年也有其弱点。比如有些短信不留姓名,失去祝福的意义;有些短信不分时间,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有些短信内容不分对象,招致对方的不快;还有很多短信没有个性,让对方感到不够真诚等等。
最招致诟病的是大量转发和短信疲劳轰炸。
有读者说,短信的可复制性以及手机群发功能等使这种祝福方式变味、打折甚至变质。不分对象地“天女散花”式地发短信,让一些原本不错的内容在翻来覆去的传播中变得索然无味,也让祝福变得麻木,更让亲友产生审美疲劳,这种便捷的拜年方式渐渐成了“鸡肋”,进而成了一种敷衍、负担。
最潮的
微博拜年只需一条
今年春节,很多网站都推出了各自的“微博拜年”,其推广词说:今年过节,不串门,不打电话,不发短信,最潮的我们用微博拜年!
有知名微博主说,一条微博即可将祝福送至众亲朋面前,这样的拜年既不失诚意,又不会被对方庞杂的拜年短信所湮没,而且是免费的。
过年期间,记者发现不少人不仅用微博拜年,而且把自己过年的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发到微博上与粉丝们互动,增添了不少过年的气氛。
但是,微博拜年目前仍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微博这种新兴的交流和通讯平台流传度仍有限,用户群以年轻人和明星、记者等部分行业为主,拜年微博往往传达不到老年亲友。
传播界专家袁文丽说,短时期内,短信微博这两种拜年方式将互为补充,短信拜年并不会因为微博拜年的流行而退出舞台。
有活力
拜年形式一直在变
中国人最传统的拜年方式应该是入门串户的磕头跪拜,记者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随家人给村里长辈拜年,有些讲老礼的老人还要求磕头跪拜,后来慢慢演化为抱拳作揖,再后来就剩下几句拜年的话了。
在过去,春节给亲戚拜年的顺序是有讲究的,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之后拜亲戚。而现在的短信、微博拜年,大部分在除夕夜就完成了。
古人认为,拜年的目的是“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拜年是传统,其形式却一直在发生变化。明代诗人文征明的《拜年》诗中这样写:“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说明当时一些文人间拜年已不再与主人见面贺礼,只是形式上的投张名帖以尽礼数。
有专家说,从宋代开始,拜年的风俗就发生了变化,到明清愈演愈烈,而现在的拜年短信、微博也像当年名帖取代了登门拜年一样取代了曾经的拜年贺卡和拜年电话,而从明朝就开始有的对人情淡薄的慨叹,同样也发生在如今的短信微博拜年时代。
生活在变,文化也在变,过年的礼俗也在变。从走街串户到写信、寄贺年卡,从电话、邮件到短信、微博,人们拜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蕴含其中的祝福和深情却历久弥新,年年不断。
民俗学家孟宪明告诉记者:无论是短信拜年、微博拜年还是其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的拜年,虽然形式有变化,但都以其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独特风格,使拜年这个传统在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时代仍然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