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拜年不是走形式 手机短信祝福“恶劣”

2012年01月30日 14:39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又是一年春节时。

  其实,不用等到春节,岁尾年首,每当临近元旦时,各种形式的祝福便隔三差五陆陆续续地接踵而来,先是各种贺卡、明信片,接着是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至春节,五花八门的祝贺更是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思念和温馨。

  但是,人们在收获欣喜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的无奈和烦恼。

  拜年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先秦时期,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一张贺年卡,是北宋诗人秦观送给子允学士的,宋以后,贺年卡便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在社交礼节性的拜年活动中。无论是拜年,还是节日的祝贺,都早已有之,只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以前拜年和祝贺节日都需要身体力行,最省事的办法也是写张贺卡或寄封信了。然而,在那看似较为“落后”的祝福方式中,却寄托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书信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书信在民间的作用主要是报平安、话思念、送消息,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带给收信人的喜悦和心灵的安慰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善舞文弄墨者还把书信当成了表情达意、抒发志向或传递不便言说之语的理想途径,甚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佳篇名章,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范晔的《狱中与诸甥侄书》、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及侯方域的《癸末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等等,至今读来,满口留香,不能不说是书信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贺卡、明信片虽然留给书写的地方有限,但因其特殊的性质和功用,颇为有缘之人所青睐。何况,正因贺卡或明信片留给书写的地方有限,故,书写者必须精练字句,准确表达,而且,还给许多爱好书法者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如此,贺卡或明信片经过书写、邮寄到达指定者的手中时,看到熟悉的笔迹,见字如见人,很自然地回忆起与寄者交往的点滴,这时,贺卡或明信片的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情感、美感、墨香,都承载和提醒着寄者与收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

  多元化的社会使得人们的交往也多元化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血缘、姻缘,业缘和志缘的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拜年或祝贺半径的增大,也不得不促使人们动脑子以便放弃往常的繁文缛节。自从出现手机短信和网络后,一切都改变了。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好事,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却会从精神层面给人们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贺卡还是那张贺卡,上面却打上了千篇一律的祝福话语,虽然字体套红,周围还布置了喜庆的图案,可那干巴巴的热情就像庆祝会场门口站着的迎宾小姐,面对来宾时冲口而出的礼貌欢迎,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手机短信的祝福就更恶劣了。过年过节时收到一大堆,尽管都是些好词好语,但是,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度,全是转发而来的,不但会收到多条内容完全一样的短信,而且有些连称呼、署名都懒得改就直接发过来了。看着那些话语,就像吃着别人嚼过的食物,哪怕是鲍鱼、辽参,也只有恶心,没有食欲。而对朋友发过来的祝福,不回吧,没礼貌;回复吧,没兴趣,十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这样一来,拜年或祝贺已成了人们的一大负担!再者,回复的过程同样让人作难:转发一条别人的,没有创意、没有个性,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诚心;苦思冥想自己创作一条吧,但生活在这个以复制为荣、不以没有思想为耻的风气之中,无论你写得多么好,发送给朋友后,朋友也认为你是转发别人的!

  在多数领域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理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一些个别的、特殊的领域里,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保持传统的做事方法,就从寄送打印贺卡和短信拜年来说,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情感与心理,而且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文化传播,因此,我们应当对它保持足够的冷静与清醒的距离。许多年来,尽管拜年的方式一直在变,但人们通过拜年传递关爱之情,却是它得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所以,当我们将拜年仅作为一项被动完成的“任务”而去机械地操作时,它已经完完全全地背离了拜年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意义。

  认真、投入地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拜年——应该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关海山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