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河北白洋淀20年经历6次干旱 地下水超采是主因

2012年01月31日 11:5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二十年历经六次干旱 如今跨流域引水保生机

  一谈到白洋淀,国人便会想到经典电影《小兵张嘎》。在茂密的芦苇丛掩护下,敌人被游击队消灭于无形。而现实中,水草丰美的白洋淀曾遭遇干涸危机。

  上世纪60年代后,白洋淀先后历经六次干涸,特别是1983年至1988年连续5年的干淀,让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衰竭。90年代后,经过各种努力,白洋淀再也没有干涸,逐渐维持了生机和活力。

  然而,地下水超采、湖泊容水量低,上游水库众多,已成为如今部分北方湖泊的通病。白洋淀的昨日干涸之殇,是否就是这些湖泊的明天?

  文、表/本报记者武威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的安新、高阳等县境内,承接大清河水系来水,与北京、天津两城来往便利。然而,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在20年间经历六次干涸。90年代后,经过种种努力,白洋淀再也没有干涸,依靠跨流域调水,逐渐维持了“华北明珠”的生机和活力。

  去年12月,华北平原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在白洋淀风景区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客栈老板老王正在忙乎自己的生意。

  曾经

  干旱淀底可开汽车

  依托与京津两城的便利交通条件,从2007年开始白洋淀的旅游业越来越兴旺,王老板开小旅馆一年的纯收入超过15万元。但从小在白洋淀边长大的王老板,却忘不了20多年前的那场严重干旱,“白洋淀,真是个受气的地方!”而记者从安新县一些地方官员的口中,也听到了类似的感慨。

  白洋淀到底受了什么气?安新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伟胜说,作为滞洪湖泊,白洋淀以往十年九涝。为了治理洪水,1958年后,白洋淀流域陆续建成134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库建成后,一旦上游干旱,白洋淀也往往缺水,为保证上游供水,上游水库很少愿意放水给白洋淀;而一旦上游需要泄洪,白洋淀本身的水位也往往偏高,必须接受上游的来水。同时,为保证京津地区安全,安新县也被划为行洪区,“一旦有洪水,我们决不能让北京、天津受灾,必须先淹。”

  而事实上,身处华北平原人口密度最高的京津地区,使得白洋淀变得“越来越渴”。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白洋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6次出现干淀。1966年1月至1966年8月,白洋淀首次干淀,随后的10年里,白洋淀的干淀时间少则1个月,多则9个月。1983年7月至1988年8月,白洋淀出现连续5年干涸,使得白洋淀元气大伤。王老板说:“当时淀都见底可以开大卡车,我们家从前是渔民,不懂得干农活,不得不跑到外地水库去捕鱼。”

  王老板的悲伤记忆与水利学者的记述基本相符。2007年4月,《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白洋淀干淀原因浅析》一文中记述了当时干旱的情景:“淀底龟裂,航道成为汽车、拖拉机自由出入的通道,大部分淀区成为农业高产田,白洋淀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灭顶之灾:一是野生鱼虾、水生植物绝迹,芦苇减产、质量变次,鸟类繁衍生息的天然活动场所被毁灭,周边自然环境的温湿度失衡;二是地下水得不到淀水的补充,淀区和周边的机井越打越深,机泵更新频繁,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工农业生产、旅游业、水产养殖受到严重影响;四是淀区2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原先以渔业为生的群众不得不放弃渔船,有的群众奔向外地水库或沿海,从事捕捞,维持生计。”

  安新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在经历大旱后,因为鱼虾绝迹,当地不得不从外地引进鱼虾品种,放养到白洋淀中。白洋淀在康熙、乾隆年间曾是皇家水围的所在,几任皇帝都爱在夏天到此以射水鸟为趣。如今白洋淀所产,再非当时原品种鱼虾。

  干淀

  地下水超采是主因

  那么,白洋淀二十年六次干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自然因素,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白洋淀的年平均降雨量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中国防汛抗旱》报道,白洋淀的形状像一个浅碟子,湖泊调蓄能力低,渗入地下的湖水也非常多,因此白洋淀每年因蒸发、渗漏损失的水量就达2亿立方米。

  事实上,在发生长时间缺水前,有关部门就已采取相关措施,1981年到1984年6月,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调水2.93亿立方米,但因途中的各种消耗,淀区只接受到0.87亿立方米。这对于淀水损失显然入不敷出。专家还测算出,即使将当时补水全部输入白洋淀,也不能补足蒸发渗漏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上游的大量泥沙淤积湖底,造成白洋淀容水量大为减少。

  但人为因素显然更是主因,白洋淀上游的6座大型水库的总库容就达32.34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下流平原河道的来水越来越少,一些河道甚至十年不来一次水,河床长期干裂。即使上游放水,渗入地下的水量也非常多。水文记录显示,在经历了5年大旱后,1988年,白洋淀上游新乐站的来水量是9.32亿立方米,但到下游北郭村的出水量竟然只有4.94亿,也就是说,从新乐到北郭村不到60公里的河道,下渗了4.38亿立方米的水量。

  有专家认为,超采地下水致使入淀水量减少,才是干淀几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平均年开采量仅为1.78亿立方米、80年代增长为27.08亿立方米,90年代已达28.67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地区为了发展工业,引进大量机井抽取地下水,致使除了降雨量较大的几个年份外,保定地区地下水水位越降越低,有些地方地下水的埋深竟然超过45m,同时,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一步扩大,影响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

  事实上,白洋淀的入水量可以说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位的晴雨表,1968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为442mm,当时有2亿立方米水入淀;但到了1986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也达到428mm,但却没有一滴水进入白洋淀,地表水全部变成了地下水。

  现状

  跨流域调水维护生机

  1988年,保定市平均降雨量835mm,白洋淀上游各大水库相继泄洪13亿立方米的水量,由此白洋淀重获新生。此后,白洋淀再也没有干涸,但为了维持水源生机,有关部门一直在想尽各种方法,增加白洋淀的来水。

  保定市水温水资源勘测局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事实上,自1997年以来整整10年,白洋淀天然入淀水量为0,白洋淀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到不足30平方公里,蓄水量仅为0.13亿立方米,近10年来,白洋淀水位完全依靠生态调水维持在低水位运行。因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平衡具有显著作用,而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事实上一直在靠“透析”维持着生机。

  1992年开始,各级领导多次调水补淀,十几年来,上游共调水12.95亿立方米,最终入淀6.8亿立方米。2004年2月至6月,水利部、河北省实施“引岳济淀”工程,从400多千米外的岳城水库调水,跨河系引水到白洋淀,使得白洋淀增加1.59亿立方米的水量。近年,水利部又多次实施引黄入淀工程,就在去年11月,第五次引黄入淀开始,此次引黄入淀持续约83天,补水量约为1亿立方米,届时,白洋淀的水平面上升80厘米左右。

  然而,在专家眼中,如今的“引黄入淀”等方法仍只是治标不治本。保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专家白德斌和保定市防汛抗旱办公室专家宁振平表示,要从根本上维系白洋淀生命,应对白洋淀流域的水资源实现流域统一管理;加大节水灌溉措施;继续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建议国家财政建立白洋淀补水专项资金等。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