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延长呼声渐涨 一票难求加重离别乡愁
本报评论员 万晓娟
春节长假已经过去,7天的法定假期是否合理再度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不少网友纠结于春节假期太短,对于家在异地的打工族来说,更是远远不够,许多上班族刚在各种交通工具上挣扎着回家,还未品尝够父母做的家乡菜,又不得不踏上返工之路……不少人都在呼吁,春节长假能再延长几天就好了。(1月31日 《山东商报》)
延长春节假期的呼声,近几年来一直清晰而强烈。不少在外工作的人反映返乡路途太过遥远,7天假有一半时间在路上,导致这个年过得手忙脚乱。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除夕到元宵,但人们往往除夕那天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途,一旦碰上火车晚点、航班延迟或是路上堵车之类,估计就得和团圆夜吻别了,至于元宵节,更是不大可能和家人一起过,为此不少游子都有些遗憾。
有调查显示,近9成网友赞成延长春节假期;也曾有不少人大代表提议,把春节假期提前,同时再延长一些放假时间。但是,尽管民间舆论滔滔,人大代表多次建议,春节假期似乎仍然没有延长的意思,一些专家言之凿凿,认为春节假期延长会影响生产,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平时有探亲假、年假等,春节放7天假已经足够。还有一些专家提到,春节假期过长,会导致节日综合征加重,不利于节后马上投入工作等。
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一琢磨,也不全是这么一回事。现实国情是,中国已是全球第二经济实体,春节多休几天假,能放慢多少速度?就算放长假可能会给生产效益带来些许影响,却也能极大地拉动内需,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三驾马车之一。利弊相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一番权衡。除了量化的数据,我们还可以从人性角度分析,如果大多数人春节假期过得不太满意,于匆忙中赶回上班,恐怕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这种状态又能带来多高的效率和效益?“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句经典所隐含的哲理又怎能轻视?
于是有人说,对于家在外地、路途遥远的工薪族来说,一年中有探亲假和年假可以休,但现实情况是,以当前劳资双方的博弈能力,除了机关事业单位有年休假、学校有寒暑假以外,又有多少用人单位落实了带薪休假制度?有多少普通劳动者的带薪休假不是“镜中月,水中花”呢?这一点,“十一”黄金周人流井喷的局面可以佐证。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头戏。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过年没以前好玩了,年味渐渐淡了,大家聚少离多,情谊也淡了。尤其对于诸多80后已婚的独生子女,去谁家过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双方难以兼顾。这些问题,多少会对家庭和谐、文化传承有些损伤。再者,假期过短且非常集中,几天之内出行需求井喷,交通运输业也不堪重负,“一票难求”再次加重了人们离别的乡愁,弊端实在不容忽视。
当习俗遇上制度,当传统遇上发展,究竟谁应妥协,这两者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笔者以为,在延长春节假期如此厚重的民意下,相关部门不妨来一次详细而全面的调查,尊重并征求民意,探求最优化的方案,以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说,是否可以实行错时休假制度并考虑适当延长假期,将除夕和正月初一放在假期的中间,尽量照顾元宵节的休假,一来错时休假能够缓解交通压力,让公共服务部门的员工轮流休上一个完整的假期,二来也让带薪休假机会并不多的民众多些团聚的时光。不知道相关部门能不能重视这一日渐高涨的呼声,并用最大的诚意来承载这份厚重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