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坚称春晚依然无法取代 观众观看方式变了
谈论春晚30周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通过凤凰网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地表示春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有春节就是有春晚”,但他也指出三十年来,观众的观看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目不转睛到伴音伴影,再到无可替代。也正是因为观众的观看习惯发生变化,直接导致他们会对如今的春晚发出不满的声音,正所谓:众口难调。
关于30年 观众观看方式变了
张颐武说,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他就年年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用一台12寸昆仑牌电视机看的。那时候这种电视综艺节目刚刚兴起,第一次看会觉得很震撼,很新颖,当时真的是目不转睛地去看。当年印象最深的节目是王景愚的哑剧《吃鸡》。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这个节目就是小品的雏形。
谈及春晚30年发生的变化,张颐武说,这三十年经历了一个很深刻的时代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很单调,娱乐节目匮乏。那时老百姓可以说是草草吃完年夜饭后就把灯光调暗,然后目不转睛地去看春晚。而现在的除夕夜一家人有的在聊天、有的打游戏、有的玩ipad,但无论做什么事,电视机一定在播放春晚,春晚是大年夜的伴音伴影。
关于定位 春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张颐武认为,春节必须有春晚这一道风景,虽然现在大家不会目不转睛地去看,只会对一些特定节目很感兴趣,但是春晚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现在观众的观看方式改变了,没有人再会黑着灯去全神贯注地看春晚,而多是一家人开着电视各做各的事。但是,不能说现在的节目做得比以前差了,现在的歌舞类节目绝不比以前的差。还是观众结构性的改变造成的,春晚要去适应伴音伴影的时代变化,而语言类节目和以前的比很难说,因为现在观众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时没见过世面,现在大家见多识广而且艺术品位也多元化了,有限的几个节目很难满足所有人,所谓众口难调。
对于如何定位春晚,张颐武说,一方面,春晚栏目组对自己提出很高要求,因为观众很期待,但春晚应该有平常心。春晚不可能有第一届时的关注度了。另一方面,观众也应该有些平常心。春晚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你能忍受没有春晚吗?如果没有春晚,除夕夜你很难想象会是什么状态,所以说春晚这三十年一路走来,已经变成了“有春节就是有春晚”,春晚不仅仅是中国电视文化的代表,更是当下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本版稿件均由首席记者李洪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