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火龙一年挣回5000万 订单到了南亚(3)
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并非两难困境
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看过李连杰版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相信大家都会对他手中那威风八面,活灵活现的铜狮头,印象颇深。将铜狮舞得风生水起霸气十足,虽然是在“佛山无影脚”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但现实中,逢年过节、开业庆典,各地各式龙狮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却也是传承千年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里,舞龙舞狮等传统艺术似乎渐渐失去了依凭空间和发展活力。至多算是当代节庆文化,还残存的调节节日氛围的传统文化点缀。相关文化传承,尚且显得后继乏力,更别说取得优异的经济效益了。正是在此两难困境烘托中,铜梁龙年入五千万的创富传奇,才折射出神话般的色泽。
四川没有舞龙的传统和文化吗?非也;没有专门的“舞龙艺术节”?也不是;没有特色的舞龙表现形式?也不是,光是“女子舞龙队”,四川各地就不止一支。那么为何,我们舞龙狮,只算是节日消遣,却难以盈利赚钱呢?或许关键还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处分散的队伍难以形成合力,打不出一张真正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来。
继承传统与市场革新的交锋,永无止境。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必须有制度性的平台和保障。职能部门和民间艺人、文化精英应联手研讨,组织协调。不管是舞龙、舞狮,抑或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产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那种家庭作坊,或者纯粹个人兴趣式的发展,都是难以为继的。
“小、散、乱”的粗放状态,必须改变,“做大做强”必须从产业研讨、整合资源、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文化提炼、形象定位和产品开发。借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一种艺术形式(比如舞龙狮)整合拉动上下及周边的相关文化产业,让旅游和商演市场,实现双赢。只要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不管是舞龙还是舞狮,都不会是赔本赚吆喝的亏钱买卖,而是在文化传承中得到市场认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铜梁龙可以,我们没理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