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被批缺想象少情感 专家叹创作者不用心
如果被问起在过去4年里印象最深刻的动画片,相信很多观众能列出长长的片单:《功夫熊猫》、《冰河世纪》、《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里约大冒险》……
如果在“动画片”前面加上“国产”两个字,恐怕答案就没有那么丰富了。因为在过去4年里,称得上卖座的国产片只有4部,分别是《喜羊羊1》、《喜羊羊2》、《喜羊羊3》和《喜羊羊4》。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这固然是“喜羊羊”系列作品的大成功,却也是国产动画的“大杯具”。更何况,“喜羊羊”四部曲一直没能摆脱故事低龄化的缺点,小孩看片、大人“陪绑”,一直都是该系列的观影常态。
反观《功夫熊猫》等进口动画片,无一不是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类型。联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产动画也出过《大闹天宫》这样的杰作,连迪士尼也要道一声“佩服”。
为何发展了几十年,国产动画不进反退?现在的国产动画,究竟比好莱坞动画差在哪里?又应该向国产经典“老动画”学习些什么?
晨报记者 杨莲洁
认清与好莱坞的差距
◎差在资金
一般而言,国产动画的视觉效果普遍逊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以最成功的《喜羊羊》系列电影为例,其二维视觉效果只相当于日本出品的《哆啦A梦》剧场版水平,完全无法与《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这类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比肩。假设《喜羊羊》与《功夫熊猫》在同档期上映,在票价相同、口碑又不占优的情况下,大多数观众必然会选择制作更精良的《功夫熊猫》。
当然,这种视觉效果上的差异,与制作资金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好莱坞制作一部动画电影,投资动辄过亿美元,完全是拍摄一部动作大片的投资规模。而国产动画的制作资金少得可怜,通常只有几百万元人民币。投资最高的《喜羊羊》系列,也不过每部千万元人民币的规模。这样一来,国产动画就难以在烧钱的制作技术环节精益求精,最后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较为粗糙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的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像好莱坞动画电影,通过衍生品市场带来巨大的收益完成自我“输血”,而只能靠单一的票房途径回收成本。成本回收的风险足以令众多投资商望而却步。
◎差在想象
先天的资金不足,只是外在缺陷,可以通过政策等方式进行弥补。而真正决定国产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差距的,是创作者的想像力。
2006年上映的《魔比斯环》,虽然名字很好莱坞,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国产动画。这部影片投资高达1.3亿元人民币,和《冰河世纪》的制作成本相仿;制作时间长达四年,创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魔比斯环》却是一部非常失败的国产动画,故事乏味,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粗糙,该片的最终票房只有不到300万元人民币。
《魔比斯环》的案例说明,资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国产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差距不仅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最根本的还是想像力。“这种想像力的培养在中国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新想法诞生时,更多的人不是去鼓励它,而是质疑其合理性,想像力的火花就这样被熄灭了。想象出来的东西未必是好的,但不去想象总是不好的。如果让中国人来拍《功夫熊猫》,绝不会有熊猫的爸爸是只鸭子的创意。”
此外,周黎明还认为,国产动画往往过于强调教化作用,结果导致拍出来的作品内容严肃正统,重视说教却缺乏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