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缺剧本”不是影视业焦虑症的病根
韩浩月
“现在影视圈不缺钱,也不缺导演,缺的是好的题材和剧本”,来自某影视公司总裁的这句话,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影视业人士重复,这句话表面上是对题材与剧本求之若渴,但却传递出了很多信息。
去年有媒体曾报道,电影“同题”状况严重,累计有5位“关云长”、4个“孙悟空”、3条“白蛇”、3桌“鸿门宴”或立项、或开拍、或公映,这恰是影视圈缺题材的最好证明,若不是创新乏力,何以题材如此扎堆儿?要知道,题材撞车对电影投资人来讲是大忌,拍摄“同题”电影,有趁热圈钱的考虑,也有无米下锅的无奈吧。
影视业所展现的表面繁荣,的确带火了剧本创作,在剧本创作领域,大腕编剧的身价已达30万元一集,由于“钱景”看好,这个领域也枪手云集,一些编剧新秀,因为创作出一两部收视率狂涨的作品,也旋即被抬到一流编剧的位置,但真正堪称“好剧本”的,却少之又少。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2电视剧制播年会” 上,最大奖项“国产电视剧品质奖”空缺,主办方对此给出的解释就是,“今年品质奖空缺,是因为去年国产剧没有一部是很有品质的。”
去年有不少热播剧与话题剧,其中不乏口碑不错的,但一句“没有一部是很有品质的”,从根本上否定了编剧们的功劳,这样的否定,对于那些在中国影视剧工业发展初期流了满头汗的编剧而言,有些不公平,但从批评的角度看,这样的否定也是在提出一种高标准和高要求。
什么是“好剧本”,前段时间来中国的好莱坞编剧导师麦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热切地想要理解我们的生存处境,梦想着超脱于生活中的苦难,并尽可能深刻地去生活。”他对“好剧本”的定义是,要带来双重快乐,一重快乐是来自于作品自身的,而另一重快乐则是来自于作品对于观众的启迪,帮助观众去发现、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对照麦基的观点,很容易发现当下中国影视剧本的不足,在作品本身的欢乐程度方面,这些影视剧的确给观众提供了足够多的笑料,可以帮助观众打发时间,但在启迪观众、带领观众深入生活方面,这些影视剧的确欠缺得太多。作为娱乐产品,影视剧的首要功能当然是为观众提供娱乐,但不能仅仅止步于此。所以,好的编剧应该在为观众制造足够娱乐的前提下,巧妙地赋予剧本以生命力,让作品能穿透娱乐的表面,给予观众更长久一些的回味。
但“缺剧本”绝不是让影视圈焦虑的唯一原因,“缺剧本”也不是影视业罕见优质作品的根本问题,如果把影视作品良莠不齐,且以莠为主的原因归罪于“缺剧本”,这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影视业这几年热钱涌动,新的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这是一个被“钱”左右走向的行业,因此在电影进入资本时代,投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电影审美水平,要求所投资作品尽快得到商业回报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更要从长远考虑,踏踏实实把每一部作品拍好,不要透支市场热情,以劣质作品换取短期利益,这样于自身于观众于产业而言都无好处。
好剧本的诞生,需要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投资人方面,不以赤裸裸的商业目的影响编剧创作,不随意跟风,给予编剧较高的创作自由度,保障编剧的职业尊严——署名权以及稿费及时支付;在编剧方面,要对创作有热忱,要有理想化的表达,在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中间,建立有血有肉的联系;在观众方面,要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对劣质作品的辨识力,要用遥控器投票,指引电视剧创作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要注意到,别给某些人“影视剧不好看全赖观众欣赏水平低”的借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好的剧本,会让观众忽略导演以及演员的发挥失常,从文本上让观众产生由衷的欣赏,而差的剧本,即便使用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和最有号召力的演员,一样改变不了作品烂片(剧)的命运。鉴于这几年的影视创作所带来的流俗化惯性,对好剧本的期待不应太高,什么时候影视业的泡沫有所消散,才是好剧本、好作品的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