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城墙与湘江汛期赛跑 如何保护成难题
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徐海瑞 周华平
一段古城墙,千年长沙史。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遗址面世了,带来惊喜的同时,如何保护也成为莫大的难题。市民期盼已久的保护方案尚未敲定,而步步逼近的汛期,让保护古城墙变成了长沙市委、市政府及众多专家与时间的一场残酷赛跑。
按往年汛期时间推算,湘江汛期将在4月1日到来。目前,长沙市防汛指挥部已给市文物局发函要求,4月1日前,必须杜绝古城墙及其周边区域的防汛隐患。
4月1日,这个临界汛期的日子,成为悬在古城墙头上的利剑,也成为长沙市委、市政府和市文物局头上的剑。今日(15日)一早,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和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将带着情况和方案飞赴北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古城墙保护情况。
面世
去年11月,两段古城墙露面
随着潮宗街古城墙的面世,一段长沙古城的历史也由此翻开。
2011年10月底,在万达广场开建前,长沙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特别对该地段进行考古勘测,依据法律规定,考古勘测是在工程动工前的法定程序。正因为这次勘测,古城墙逃过了被开膛剖腹的厄运。
古城墙面世后,万达方面停工。在考古专家的发掘之下,2011年11月下旬,古城墙(包括两段墙体)面世,目前还在进一步考古发掘中。
经专家初步判断:一号墙体为明清时期长沙城城墙,二号墙体为宋代长沙城城墙,在二号墙体外侧,考古人员发现大量淤泥层,宋代城墙中,有一段是用架设树桩来稳固基础的。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古城墙揭露了有叠压关系的城垣及与之相关联的大型建筑基址,时代跨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层次非常清晰,是长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已揭露的遗址中,宋代城墙长达120米,底宽6米,采用中间夯筑、两边砌砖的建筑手法;明清城墙在宋代城墙上予以夯筑加高、两侧以麻石护边,底宽达20米。
在古城墙的南宋砖块上,发现了“忠义军”以及“长沙”“宁乡”等铭刻,与辛弃疾为代表的、发生在南宋时期的长沙民众众志成城抗金的故事有直接关系,城墙所在的潮宗门,还发生过抗元、抗清的激烈战事。
这段古城墙是长沙城市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长沙城市发展史又一处空白。
考验
46天,湘江汛期前要完成抢救
古城墙记录着长沙这座城市曾经的繁华与战乱。考古发掘和保护方案的论证过程,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它最宽限的时间节点是4月1日,而这个节点越来越近,离现在只有46天。
近日,长沙市文物局长曹凛接到了长沙市防汛指挥部来函:湘江汛期临近,4月1日前,古城墙及其周边区域不利于防洪的设施都要整改到位。而这个古城墙的原址基坑,离湘江仅150米,古城墙底下15米为松散填土和强透水的沙砾层,汛期来时,随时可能导致管涌,是此次防汛中的重点整改对象。往年汛期,此区域曾多次出现险情,存在巨大的防汛隐患。
古城墙遗址基岩埋深15米左右,基岩面标高与湘江河床标高相近。该区域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与湘江水互为补给,联系密切,江水对地下水的回流补充作用明显,且上层滞水与孔隙水间缺乏稳定的隔水层。
“时间紧迫,”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很焦虑,他算了一下,“只剩下46天,这46天里,要完成后续的考古工作,要确定保护方案,上报国家文物保护局,还要在方案敲定后,对古城墙进行拆分,进行实验室技术处理……”
46天,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段古城墙也许将面临灭顶之灾。不仅如此,一个城市的防汛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经过多次多方专家论证,目前长沙市政府和文物部门已形成相关方案,正在上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正在抓紧上报国家文物局,以便跑赢这生死存亡的46天。
保护古城墙,大家都在做什么?
“在这46天之前,政府和企业干什么去了?”面对本报记者的疑问,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很委屈,“其实不止这46天是赛跑,从发现古城墙开始到现在,每一天都是在考古与寻找保护方案上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