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业内谈中国电影"走出去":质量和政府扶持是关键

2012年02月23日 13:4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电影“走出去”:质量和政府扶持是关键

  ——访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

  记者:随着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不少国产电影有机会进入海外市场。您认为哪些影片会被海外观众青睐?为什么?

  周铁东:客观而言,真正实现了“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数量还不是很多。目前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超过500部,但只有不到10%的影片在海外市场发行。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现状可以用“菱形结构”来形容:菱形的顶端是那些通过合拍方式“走出去”的影片,这些影片“借船出海”,成功进入西方的主流电影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合拍已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渠道。菱形的底端则是那些通过电影节的方式跳向目标市场的风格独特的文艺片,这类影片主要面向的是海外的小众市场。作为“菱形结构”主体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影片,却由于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等诸多问题而无缘海外市场。

  在“走出去”的中国电影中,以合拍方式拍摄的武侠商业大片无疑是最受国外观众欢迎的,但这类题材已经被过度开发,以致其海外票房每况愈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武侠片能够长盛不衰,这类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难道真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吗?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记者:为了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我们实施了哪些面向海外的推广措施?

  周铁东: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中国的电影产业。我们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等既有国际平台,充分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能见度。我们还通过与国外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合作,在目标市场举办中国电影节展,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此外,我们还与海外片商保持着密切的日常联系,并通过一年一度的“北京放映”活动把有意发行中国电影的海外片商请到北京,集中选购中国电影。截至今年,“北京放映”已经举办了16届,向外商推介的中国电影超过600部,算是“走出去”之外的一个“请进来”的重大举措。

  记者:今后中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哪些瓶颈有待突破?

  周铁东:首先由于产业结构不太健全,“走出去”的主体不够明确,机制不太完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对那些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其自身却无力“走出去”的众多中小成本影片,应把它们“扶上马,送一程”,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比如法国,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绝大多数法国影片是无力自行走向海外的。正是在法国政府的强力扶持之下,每年在海外发行的法国影片多达400多部。

  从制作层面而言,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大瓶颈还是产品自身的问题。中国不乏好故事,但我们却没有将这些好故事讲好,以至于海外观众无法欣赏。比如《赤壁》,曾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大片,但在西方主流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却遭遇了滑铁卢。而一个洋泾浜的中国故事《功夫梦》,由于其全球化的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却能风靡全球。

  对于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前景,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在过去8年间,中国电影的海外总票房翻了七番,从2003年的5亿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35.17亿元(尽管2011年有所回落)。这一增长趋势,与国内市场的增长幅度是相辅相成的(国内市场8年来翻了10番)。严格说来,一国电影产业的海外市场必须是其国内市场的自然延展。目前国内影院市场规模为131亿元人民币,海外票房为35亿元。这一比例相当于美国电影产业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美国电影20年间海外市场份额增长并不大。由于我们的基数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应该能在可预见的将来迎来跨越式的拓展。(本报记者 李春利 本报通讯员 姜佳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