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陈之藩写诗一样的散文 沈从文曾帮找工作
胡适忘年交、散文大家陈之藩前日在香港去世
他是科学家,却写诗一样的散文
“在热闹中感觉孤独,是这个时代的病。”在《剑河倒影》里,写下这句话的陈之藩,前天,在热闹中孤独地离去了。
26日上午,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公司普及出版部总编辑林道群在微博上发布消息,“陈之藩先生自2008年中风卧床,得忘年恋童元方教授悉心照顾,以87岁高龄,昨午三点因肺炎病逝香港威尔斯医院。”
内地人知道陈之藩,多半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好。
“《在春风里》、《剑河倒影》等集子写得真好,纯净的白话,我百读不厌。”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说。
《剑河倒影》是陈之藩在内地出的第一本书,陈子善是责编,却和浙江发生了渊源,“当时他的书在台湾很流行,我就写信给他,希望能介绍给大陆读者,最后,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在上世纪90年代,陈之藩的书很是红了一阵。
“当时,学者型散文很受欢迎,《在春风里》、《旅美小简》这些书,都能卖个两三万册。”青年评论家夏烈回忆道。
“他看起来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你问一句他答一句,不善言辞。”陈子善经常与陈之藩一起吃饭喝茶聊天,谈文说艺。
用陈子善的话说,陈之藩是个科学家,却写着诗一样的散文。
陈之藩的正式名头,是电机工程科学家,长期在美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大学执教。
“他与胡适的忘年交也传为佳话。”陈子善说。
半个世纪前,胡适借钱帮助陈之藩赴美留学,等到陈之藩有能力还最后一笔款时,胡适写信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的。”
前前后后,陈子善和陈之藩通信有10多封,“他喜欢写信,并写得极好。”和陈之藩通信颇勤的前辈有胡适和沈从文,后辈则有董桥。
董桥曾提起这种书信因缘:“陈之藩是大学问家,满腹经纶,平时惜墨如金,聊天写信却往往畅所欲言,教人如沐春风。”
“陈先生的散文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人文记忆,可以说,他和朱自清、徐志摩一样,代代相传……陈之藩就在我们不减的温馨记忆里。” 昨天,龙应台在唁电里说。
或许,他真的已经在记忆里。“他的书现在都没有卖了,我们曾经有过,也退回去了。”杭州的几家书店老板,有些伤心地说。
陈之藩与名家的那些轶事
陈之藩是科学家,如今众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他的同侪或者晚辈;
他又是文学家,写得一手漂亮非常的小品文,敢说“就是现在,全中国我也不怕谁,比我写得好的不多”这样的话。
陈之藩是学电机工程的,但他最爱聊的却是文学界的那些个人和事。
金岳霖打消了他学哲学的念头
陈之藩在北洋大学读到二年级,忽然想学哲学了,就考了清华的哲学系。考之前,他到了清华,去见了金岳霖。
金岳霖问陈之藩:“你为什么要学哲学?”
陈之藩说:“时局如此,我很悲观,想学哲学。”
金岳霖问:“你知道什么是悲观吗?悲观是你看到一套价值即将消灭了,而你想要保存却又没有办法保存的那种感觉。你的意思是想救国,可是哲学救不了国,哲学只是一门学问。”
就这样,金岳霖打消了陈之藩学哲学的念头,他又回到北洋大学去了。
沈从文帮他找工作
沈从文住在北大宿舍中老胡同时,陈之藩经常去看他。陈之藩毕业以后,沈从文还帮他找工作。
那时候,找事很难,陈之藩在北平找不到工作。沈从文就写信给他,说天津《益世报》里有份工作,也就是写些文章,跟电机完全不相干。但那时陈之藩已经被派到台湾了。
梁实秋给他加了一倍工资
陈之藩被派到台湾碱业公司工作,专门修马达。李书田(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外祖父)是北洋大学的院长,在台湾编译馆工作。陈之藩是他得意的学生,就叫他去编译馆。
当时,梁实秋是人文组的组长,李书田是自然组的组长。陈之藩跟着李书田一起写书,梁实秋决定印不印。
梁实秋一看到陈之藩写的书就说,好啊,我们人文组也没有这样的人,这人怎么跑到自然组了。后来梁实秋当了编译馆的馆长,就把陈之藩的薪水加了一倍。
本报记者 王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