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亚洲《雷锋》: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心潮难平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
——读黄亚洲长篇小说《雷锋》
虽然,早已知道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也早已了解作者的构思与文笔,然而,当我第二次阅读黄亚洲的长篇小说《雷锋》时,仍是被深深打动。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黄亚洲如是问,我也一次次这样问自己。生命像流星,太辉煌又太短暂;天妒英才,美好的事物总是无法长久……不错,这的确让人感慨,但是,让读者始终揪着心,合上小说还放不下、还久久思潮翻滚的,恐怕就是另一些东西了。
一直以来,雷锋在我心中只是一个符号,与“乐于助人”这个短语等同,然而直到翻开黄亚洲长篇小说《雷锋》之后,这个符号才渐渐地站立起来,丰满起来。我能感觉到书中主人公的呼吸心跳,雷锋的热血就慢慢在我血管里涌动起来。
说来奇怪,雷锋究竟有啥人格魅力?不就是抹抹桌子扫扫地倒倒开水吗?这些琐碎小事,他竟能做得令全民感念?
作者在书中全部的描写,也离不开这些琐碎小事,因为作者无法平空给雷锋添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就是这样的琐碎小事,让我们读得心潮澎湃、热血贲张,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功力了。
最能感人的是细节,最能伤人的也是细节。生活与艺术都一样。《雷锋》一书能把读者的心越揪越紧,也许就在于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那细致入微的刻画,点点滴滴渗透,直至把雷锋渗进读者的内心与灵魂。这恐怕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请看雷锋在一次抗洪救灾中的表现:此时的雷锋因为前不久在大火中救人严重扭伤了腰,被排长强行架开,让他到广播站唱歌给战士们鼓劲,不幸的是,广播线断了。独特而典型的雷锋脾气又来了——他做这些事时从来不费心思考,毫不迟疑。大坝管涌时,他就变成堵住水喷的沙包;大火蔓延时,他就变成扑火救人的灭火器;电流中断时,他就是一截接通电流的电线……书中,雷锋时不时会冒出一句:“我的生命是解放军、共产党给的,只要党需要,祖国需要,我一定挺身而出,不怕一切困难和牺牲……”他懂得感恩,不必说这是6伏的低压电流,就是220伏的高压电,只要能有助于抗洪,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心底装着所有人,惟独没有他自己。这就是雷锋。所以,他即使在县府里送送开水,也能把情意送到大伙儿的心坎上。雷锋是天天在做诸如“抹抹桌子扫扫地”这类小事,但又远不是“抹抹桌子扫扫地”这么简单。他用他对新社会的感恩之心、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全身心地做着这些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总能在小事情中做出雷锋特色,做出不平凡的功绩。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生而为人,离不开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般人都会遵循的生存道理。如果一个人,从不索取,只知奉献,无穷无尽,为所有人(除了敌人),那他几乎就是一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了。而这颗恒星,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的光和热就通过那点点滴滴的琐碎小事散发,让周围的人们温馨,让整个中国温馨,让中国历史温馨……所有这些,叫我们如何面对他的突然陨落,而不动容,而不痛哭失声?
雷锋每离开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父老就有剜心之痛。作者着力地描述了这种痛,而这种真实的痛,望城县的张书记与毕主任、团山湖农场的孟场长与陈师傅、鞍钢的白主任与李师傅等,都有切身的体会,而弓长岭矿的厉书记与陈股长为了挽留雷锋,甚至把他的档案都给藏起来了!但是,他们都没有留住他,雷锋听从祖国号召、奔赴艰难的意志,是谁都无法动摇的。
最后一次挽留他的,就不只是他家乡的父老、农场矿区的同事和领导;也不只是他的战友,抚顺军区的将士;也不只是抚顺市西部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医务人员;甚至不只是当时的中国民众……很多读者看到这段文字——“接工程十团党委:通报一个不幸的消息:运输连雷锋同志发生重大事故!……接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通报一个不幸的消息,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运输连雷锋同志发生重大事故!……接沈阳军区政治部,通报一个不幸的消息……接抚顺市委办公室……接抚顺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一个不幸的消息……”所有人都恨不得时光倒流,插翅飞到1962年的8月15日,那个不幸的早晨,一起把雷锋挽留!
这个“不幸的消息”中,雷锋没有任何头衔,只有亲切的“雷锋同志”。真正的英雄不需要头衔。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每读一遍黄亚洲的《雷锋》,心灵就经历一次洗礼。《雷锋》在这个时代,在许多读者眼中,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信仰。因为,雷锋,或许每个人的心头都住着一个,只要你努力,他就会在你的生活中静静地闪烁。(鹤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