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还原多才雷锋:唱歌跳舞打鼓演戏样样精(2)
活泼少年
读书刻苦 酷爱文艺热心助人
“现在很多人想不通雷锋为什么会做那么多好事,甚至有个别人存在怀疑。正是因为童年苦难的经历和解放后得到的帮助,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有着无尽的感恩之情,一直以感恩报恩的情怀去做人做事。”
雷孟宣老人说,1949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开进了安庆乡,雷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身后乡长送雷锋上学
在雷锋纪念馆里,用蜡像再现了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送雷锋上学的场景。人力车夫出身的彭德茂是雷锋父亲生前的好友,将雷锋视为亲儿子。1950年夏末,人民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到小学免费读书。开学第一天,乡长彭德茂亲自送他上学。“上学是雷锋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这一年土改后,县政府分给了他2.4亩地,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后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雷锋主动把这2.4亩地全部入了社。
小学六年里,除了一段时间在不同学校,雷锋和挚友谢迪安一直是同桌。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少年雷锋的一言一行在谢迪安心中仍难以忘怀。“他总是表现最活跃的,成绩虽不是最好却是最用功的,总是跟我说‘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不刻苦不行’”。当时班里的同学编过一个顺口溜:“小小雷正兴,家里贫又穷,赶路几十里,早到第一名,学习他很好,活动他最行。大家学习他,争做好学生。”
“雷锋是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跳舞、演话剧、打鼓样样精通,还做过旗手、中队委员,不管做什么他都干得很出色,因为勤奋刻苦,也是学校第一批少先队员。”谢迪安说,雷锋有着很强的音乐细胞。“五年级学校新添了两台洋鼓,大家连鼓都没见过,更别提会打鼓了。辅导员现场选拔,谁敲得好就给谁敲”,打鼓讲究的是节奏感,“同学一个个都败下阵来,而雷锋和我却一试就成功了”。
“这不是我俩有啥天分,而是雷锋有个表演皮影戏的堂叔”,在家里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两个小孩耳濡目染,在音乐和表演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六叔爷爷家里就放着锣鼓,我们常常敲”。雷锋不仅会打鼓、演话剧,还有着一副好听的嗓子,“我时不时都会听到庚伢子在哼着小调”。
雷锋爱美的特点从小就表现出来,他最早的照片上,居然留着当时鲜有的分头小刘海发型,非常时髦个性。
向同学推广普通话
谢迪安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在同辈的长沙人里非常罕见,他归功于是雷锋当年在班上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成果。“五年级时,学校开始开展学普通话活动。长沙人学讲普通话,难度很大,不少人不愿学。雷锋学得很积极,还跟我约定要带头学习,我们俩用普通话交流对话,带动班上其他同学也说普通话。”
雷锋热心助人的品德在那时已经显现,“背小同学过水坝、帮孤寡奶奶砍柴挑水,这些都是确有其事,不是一次两次,是常年都这样做”。有这么一件助人的趣事记在雷锋老师的本上:同班同学朱海涛写字马虎,雷锋经常劝导和帮助他,小朱也没有改正。后来雷锋想了一个好办法,一天早上悄悄用薄纸蒙在朱海涛的作业上面,临摹他的字,再请朱海涛来辨别薄纸上写的字。“朱海涛根本认不出,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写的字,觉得十分惭愧,改掉了写字马虎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