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老北京小吃出路何在?价格高味道差市民意见大

2012年03月06日 14:0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爆肚张店里三种不同风格的爆肚。

前门鲜鱼口小吃街老字号很“火”。

  “跟公家拼?那是不可能的,私人家庭经营的小吃,想开个正经的店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难了。”户部街马记月盛斋的传人马国琦老先生说。

  相比之下,刚刚开了新分店的天兴居炒肝店,看上去要幸福得多——依仗着后面的便宜坊集团,不仅在鲜鱼口“找回”了自己的老店,还在东侧路开起了分店,且今年还计划在北京多处再开分店。一边是国有连锁大买卖,一边是私营美味的小档口,北京这些老小吃,摇摆在公私之间与食客的口碑之间。“不是那个味儿了”这句话,也是许多老北京对于自己身边小吃的评论。那么,面对着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与越来越重视口味的人们,究竟如何选择一条自己的路线呢?

  私营小吃

  祖宗事业不能毁

  爆肚张

  上百年留下的手艺,舍不得扔掉

  爆肚张,这几间小平房,一盘爆肚,算起来已经在什刹海畔度过了129年。从挑挑子的创始人张泉才,到今天的掌柜张东红,只要店在,几乎天天都可谓顾客盈门。

  2008年11月,经过四个月拆迁改造的爆肚张,在后海重张开业。许多老北京网的网友们,在这一天受到爆肚张家邀请,共同庆贺重张之喜。在这个小庆典上,张东红“表演”了一个节目:三盘看上去一模一样的爆肚,从后厨端到了大家面前,请网友们品尝,区别一下其中的口感。几十位网友分别品尝后,大家的意见趋向于统一:虽然都挺地道,但是其中一盘最好吃,另外一盘稍差,第三盘再差一点。随即张东红公布了结果:大家认为最好吃的,是张东红父亲、爆肚张第三代传人张耀兴老爷子亲自掌勺的,稍差一点的是第四代传人,也就是张东红本人的手艺,第三盘则出自张东红妹夫之手。这结果让大家不得不服,真传就是真传。

  “其实妹夫手艺也不错,现在基本上就是我和妹夫在后厨忙活。”张东红说,“可是当初就这样三盘爆肚,人们也能吃出区别来,你能说北京小吃的技术含量低吗?可以这么说,到了今天还能在北京人气不错的小吃,大都得有自己的一些绝活或者秘方,爆肚这里面,小料的配比就是秘方,各家有各家的手艺。我们甚至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所有材料按照比例放好,找一个朋友把它们搅拌到一起,他做出来的味道都和家里人做的不一样。普通人看来,爆肚不过是用水把牛羊肚煮一下,可是我在我父亲身边,看他做了20年,就是不如他做出来的好吃。”这些手艺,绝非无章可循。“可以这么说,这绝活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对于从事这行的人来说,一捅就透,但如果我不给你捅,你自己一辈子都琢磨不明白。”

  这样精确的手艺,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把握的,“爆肚张”也不愿他人把握。“为了家族,我也不会把手艺传给别人,四代人,上百年留下的这点好东西,我舍不得,祖宗的事业不能毁在我的手里。换一个人经营,他是否还有这份责任心?他是否还能保证给顾客们提供最精心的食物、尽可能低廉的价格?”

  马记月盛斋

  不在乎挣钱,别让老客人失望

  2006年2月,廊房二条传出了拆迁的消息,当时以酱肉闻名的马记月盛斋店铺,就在这条小胡同中。市民和媒体们纷至沓来,马国琦老爷子,对着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暂时没有别的店,将来考虑再找地方开店吧……我把家里的电话,留给了一些熟悉的老主顾,他们若是想吃了,给我打个电话,我在家里给他们做好,他们上门买走就行。我们的店没了,但也别让北京的老少爷们儿断了这一口儿。”

  多年之后,马国琦带着马记月盛斋走进九门小吃,随即在刘家窑又开起一家自己的门店。马老的话,与爆肚张如出一辙,“真正的手艺就是一层窗户纸。这些年来,我不是不想把手艺往下传,我想按老规矩带徒弟,比如说,三年之内我包你吃住,但是不发给你工钱,能做到,我就把手艺传给你。可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规矩踏实的徒弟。”

  规模小,店面小,“首先别让它失传、断档。家庭式的生产,不可能有很大的供应量,不可能有漂亮的包装。现在刘家窑的店里也有小礼盒,有人买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咱们这东西,没有添加剂,没有真空包装,一定在三天之内吃掉,这就是为了保证味道。这些年,有多少次有人来谈要想出资、入股,可是做生意到了我这个岁数,什么都见过了,钱对我们来说,算不上什么了,够用了,我想做的,就是让这手艺能传承下去,别让老客人失望。”

  国有小吃

  有优势也有缺点

  大集团支撑小吃店

  “我们承认,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缺点,同时,我们也有私营小吃无法比较的优势。”便宜坊集团锦芳小吃经理刘春萍说。目前,便宜坊集团旗下拥有锦芳小吃、天兴居炒肝等多家老字号和小吃店。

  “小吃是什么?首先应该说必须相对低价,价钱得‘接地气’。事实上,现在开一个小吃店,走量经营,可能并不是顾客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挣钱。从事实来看,这些年我们下面的小吃店,受各种成本的影响,有些产品甚至赔钱——因为小吃从制作上讲并不简单,费人费力。我们要通过集团其他盈利点,比如便宜坊烤鸭店的大饭庄得到的收入来补偿小吃店的亏损。我们尽可能保证了质量和低价——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集团在后面撑腰,这些小吃店未必还能得到这样的发展速度。”刘春萍解释。

  前门大街修缮期间,位于鲜鱼口的天兴居炒肝店,虽然地位也是中华老字号,但一样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命运。刘春萍介绍,“也是通过集团跟政府交涉,最终保证了天兴居炒肝店在鲜鱼口还能有块地方。随后改造的几年里,为了留住天兴居的老人,集团把他们安排在了都一处等其他饭庄,等待重张的到来。可以这么说,如果天兴居当时只是私营的小吃店,即便再有名气,不仅断档,恐怕也很难回到前门这方水土了。”

  选准徒弟传授手艺

  从天兴居到锦芳小吃,都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经历了一次飘摇,也都是因为有了大集团的背景,没有流离失所,甚至在今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店即将开门迎客。“可是话说回来,连我们自己都承认,一个个老师傅在那儿亲手做出来的小吃,比起一些工人们按照半流水线方式生产出来的,就是要好吃。但既然是集团经营,我们在保证集团采购原材料、降低成本和价格等因素的前提下,尽可能制定出一些标准,令小吃有章可循,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保证了老小吃的质量。”刘春萍说。

  毕竟不是自己家的买卖了,在集团国有的背景下,小吃手艺的传承靠什么来保证?“现在企业对于这方面管理应该说已经有些成熟了,比如天兴居的师傅,他会带徒弟,但绝不会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手艺教给一个人,而是分别教授。人多力量大,这些人在一起能够撑起店面,但自己单独干恐怕不行。等到师傅级别的老员工从道德品质、水平等各方面相中了徒弟,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师傅的真传,我们对于传承人的待遇,也是非常优厚的,以此来保证手艺口味正宗。”刘春萍透露。

  各方评论

  小吃业主:

  吃是一种回忆

  “市场经济时代了,你有没有思路?三年之内,你要开分店,还是要有多少营业额?”九门小吃董事长、九门小吃实际管理者侯嘉说,“思路决定出路,今天的小吃,早已不是过去的小吃,过去人们是填饱肚子,现在人们吃是一种品尝,是一种回忆,是为了填上脑子。作为小吃的经营者,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呢?”

  因此,侯嘉对于现在小吃的评价,“无论你是公,是私,经营的观念最重要。”

  “都是一锅煮,但是先放哪个,后放哪个,这些东西,一样很讲究。”一家生意很不错的卤煮店店主介绍,“凭借我的经验,一旦搞错了这些顺序,香味儿飘出来,那感觉都不一样。有些现在开成大买卖、大饭庄,但里面用的都是很年轻的伙计,这些伙计的水平、对事物的悟性,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而经营的本家,却在一旁只管收账,从选材到勾汤调味,都是伙计在干。甚至可以这么说,这手艺的传承,早已不是谨慎严格的家传,不过是伙计带出新伙计。然而现在的社会,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老北京小吃,却并没有什么约束力。”

  “说实话,对于现在很多老小吃的经营,我自己也很失望,有些餐馆甚至准备了两份菜单,一份便宜的给北京人,另一份贵的给外地人看。”张东红说,“一些小吃还发展成了连锁店,这怎么能保证质量呢?我跟一些小吃行业管理的人说过,对于老小吃,市场管理应该严一些,你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让你开连锁店,更不应该用加盟店等方式来运营。”

  民俗学者:

  各自抓紧优势

  “既然是小吃,当年都是小本经营,这是它们诞生就有的特点。现在来看,从口味儿上讲,应该是大多私营的小吃味道更正宗。不过,现在的小吃早已不是过去那种食客消费水平相对单一的状况,受众不一样了,参与形式、经营形式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很难说哪种方式更能保证小吃的长期存在与发展。”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

  而对于小吃,如果并不是像爆肚张、马记月盛斋一样的品牌,规范性则又难以保证。“从政策上来说,这些方面既需要一个约束规范,又不能真的把口味儿约束死了。从经营上面,则是公、私最好都能抓住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千万别丢了这些优势。”

  食客反馈

  小吃不能又贵又差

  “吃过炸灌肠,非常的失望,以后拒绝跟别人吃北京小吃。”“今天去了传说中的小肠陈,很是失望。”如今,这种对小吃感到失望的小吃爱好者越来越多,在网上的不少论坛、博客中,都能看到人们对老小吃的抱怨。在广安门街头,记者询问了一些北京籍贯的老人,而他们对于老小吃的态度,有些甚至可谓令人吃惊。

  价高味差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现在小吃的状况,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市民们意见比较大的,就是价格,“毕竟小吃就是过去人人吃得起、当饭吃的东西,现在我们是不是把小吃捧得太高了,一碗奶酪就十多块钱?”一位年轻妈妈说。其次,对于小吃良莠不齐却都打着“老北京”旗号,也让一些市民不满,“大栅栏那边,很多小店都说自己是老北京小吃,可是店里一个北京人都没有。不仅挺脏还挺贵,这得给来北京旅游的人留下多坏的印象。”

  “现在这还叫小吃?都快吃不起了,一顿炒肝早点就得十块钱。”张伯军老爷子今年70岁,出生在北京的宣武门外,长在朝阳门,至今一直都生活在北京。“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北京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小吃,凡是开个铺子的,要说起来现在也都算是老字号了,人家做东西就是讲究。”

  气氛乏味

  网上能找到不少网友对小肠陈饭庄失望的博文。“奔着老字号去的,结果很失望。”现实中,老食客对于小肠陈的感受,大都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上学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在南横街小肠陈吃,那个时候四五块左右一碗,味道太棒了。到了2000年的时候,再去吃,就觉得味道还凑合,但是给得少。南横街老店拆迁之前我又去吃,已经完全不是那个味儿了。”再去到大饭庄,“不仅跟过去那个味儿不一样,而且也不是那个气氛,卤煮就是一顿平常饭,便宜、好吃,小店大锅,想起来都流口水。现在这大饭庄经营,都不像咱老北京的小吃了。”今年31岁、曾经住在南横街南侧黑窑厂小区的刘博说。

  一些老北京小吃爱好者,也向记者说出了他们心目中比较喜欢的小吃,其中很多人提到了天桥的炸灌肠,位于天桥市场斜街南口附近。“我跟卖家聊,人家说,灌肠自己蒸,炸灌肠的油是猪肠油。别看人家就是一个小摊,味道真是太棒了。”邹木子说。她每周末从天桥坐车前往良乡大学城上学,周日傍晚上车前,都要在天桥的灌肠摊前吃上一顿。

  “天兴居的炒肝,有点贵了,但是味道真是不错的,我觉得跟过去比起来,蒜味儿有点淡,我觉得现在蒜可能质量不好,普遍都这样,所以这算不上大毛病。”59岁的罗文英大婶说,“当年我就住在前门,吃得算是挺多的,后来鲜鱼口天兴居重开,我就去吃了,还不错。”

  本期策划 刘莹

  晨报记者 张十月 实习生 张静雅/文 晨报记者 李木易 张十月/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