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地现古陶瓷 市民跟风挖宝专家称价值不高
记者 王芃 周俊 于峰
“在太平南路一工地上,这几天有不少人去挖东西,听说是古董!我看到有人拎着整整一袋子的瓷器从那出来!”昨天,微博上有网友爆料。记者立刻赶到现场,随后进入工地了解情况。
三三两两来了挖宝人
此地可确定属于六朝都城核心部分
土里藏着的瓷片陶器并不算宝贝
“好几天前就有人来挖了,听他们说是挖宝贝。白天三三两两的人不间断,到了晚上人更多。他们都穿着胶鞋,戴着手套,拿着铲子,看起来很专业,现在里面还有不少人在挖呢。你看,门口都是他们停的车子。”报料人这样告诉记者。
圈子里传说这里有宝
来到现场,记者向工地大门望去,果然,不大的门已经停了好几辆电动车。记者顺着工人指的方向走过去,走了约30米,一个大坑出现在眼前,坑大约有4米深,很多人正在其中挖着什么。工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没戴头盔的,都是来挖宝的。”
记者找到一名“寻宝者”,他大约40岁,身上的工作服已经沾满了泥土。他戴着一副手套,左手拿锹,右手拿袋,脚踩高高的胶鞋,正弯着腰,在工地里慢慢走动。眼睛仔细扫过每一寸土地,不时用锹挖开泥土,翻开石块,寻找着什么。
记者走过去与之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他是古玩发烧友,平时就喜欢到处跑工地找古物,“挖掘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找到第一块,你就不会放弃寻找下一块了!”他向记者如此介绍挖掘的乐趣。
他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圈里很多人都说这里有古陶瓷出现,作为爱好者,他就过来挖掘了。据说有的人挖到不少,不过他当天还没有收获。
记者看了下挖掘地点,此处是该工地正中间偏南处。这里聚集了很多挖宝人,他们弯着腰,弓着背,拿着小铲子,在工地里不断小心翼翼地翻着,完全不顾自己已经和工地上的泥土混为一色。
还有人在这里捡废铁
下午5点左右,一名男子手提麻袋走了出来,沉甸甸的,看上去收获颇丰。从袋子口可以隐约看到,是一个绿色的器皿。再往里看,还能看到不少陶瓷碎片。
据这位市民说,他们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的会员,来此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陶瓷碎片。据他分析,这些瓷片可能是明朝时期的。
不过,在坑里挖掘的市民也不都是来找古董的,还有来捡废铁的。
在坑的中央,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与别人拿着铲子慢慢挖掘不同的是,她的工具更加特别。走近一看,原来是吸铁石。原来,工地施工结束后,遗留下很多建筑材料,其中有不少是比较有价值的金属物品。附近很多居民将工地上散落的金属材料收拾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一天也能挣点钱。
一边在挖宝,一边在找铁,还有很多工地工人在辛勤地工作。本来不相干的三类人,在这个小小的工地上演绎了和谐的一幕。
此地是六朝都城核心
那么,这个工地上为什么会藏有“宝贝”呢?
记者采访了南京文博界的专家后得知,原来,这个被淮海路、太平南路、游府西街、延龄巷包起来的地块,这一两年已经进行过考古挖掘,且考古工作早已结束。“我们在这里的挖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通过出土文物可以判断,这一地块叠加着从六朝一直到清朝的历代文化层,非常罕见!”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可以下结论。此地属于六朝都城的核心部分,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了六朝都城的店铺、住宅的遗址。据《晋书·桓玄》记载,东晋的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本吴旧址”,也就是说东晋都城的周长是“二十里十九步”,沿用的是东吴都城的旧址。东晋都城一共开有六个门,南面有四个门,正中是宣阳门,南面偏西是陵阳门(后来改名广阳门),南面偏东是开阳门(后来改名津阳门),南面最东是清明门,正东是建春门,正西是西明门,北面没有门。
东晋奠定了建康都城的基本格局,此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定都南京,沿用这个都城的范围,基本布局和形制没有改变。
残瓷碎瓦并不算宝贝
以上这些是文献中对六朝都城的记载和描述,专家告诉记者,太平南路这个地块上发现六朝都城的核心部分,对于进一步研究六朝南京城市结构和南京城市变迁,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据专家透露,考古队员已经将在该地块上发现的重要文物运回博物馆,目前残留在地里的,只是一些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不高的残瓷碎瓦。“瓷片以明清民窑居多,这些瓷片拿到市场上卖,也卖不了几个钱!”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有市民捡到了体形较小的盘口唾壶。专家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器具可能是六朝时期的,但由于太过粗陋,市场价值不高,也不能称之为“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