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座谈会上发言。(大河网记者 郭俊华/摄)
(记者 范娟华)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而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首先必须增强文化自觉,转变领导方式,要把握住“持续、统筹、务实、为民”这几个关键词,同时他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提出建议。
把握住“持续、统筹、务实、为民”这几个关键词
朱夏炎代表在发言中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中原经济区不同于其他经济区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卢展工书记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看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首先必须增强文化自觉,转变领导方式,做到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
朱夏炎代表认为,应该把握住这样几个关键词:持续、统筹、务实、为民。
第一,持续。河南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深刻体会、充分发挥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作用,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把握住:传承是持续,创新也是持续。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几天前,卢展工书记在与在京人员座谈时提出,树立河南人的精神,关键在做,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就是既要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又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三平”精神、李文祥精神,树立河南人“八种形象”,并且把“做”的形象与雷锋精神的核心联系起来,这些精神品质一脉相承,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力量,这体现的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同样,正确的发展思路要持续。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很快,一方面是因为坚持报业集团是政治集团,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根本任务,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坚持“报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集团的转型。
第二,统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建设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要统筹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当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传承创新格局。为此,需要统筹全省的文化资源,形成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建议根据各地文化资源特色,按照个性突出、点线分明、互补互融、差异发展的理念,尽快制定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全省文化一盘棋的局面,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第三,务实。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从本质上讲,文化是观念和精神,是无形的,但是文化建设不能空对空,要虚功实做,运用“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使软实力成为硬支撑。比如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河南没有搞大呼隆、没有搞思想解放大讨论,而是精心推出九论十八谈和新十八谈,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家学习、引导大家讨论,是一场静悄悄的思想解放转变提升的学习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以务实宣传推动务实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文化的作用。发展文化,最终目的是要出精品、出人才。
第四,为民。为民就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繁荣发展文化,不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都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去年,中宣部部署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记者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增进了与群众的情感联系,对刘云山部长提出的重心下移、眼睛向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需从政策支持入手
朱夏炎代表说,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要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既有时间表又有路线图。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对改革顾虑重重,部分已经改制的单位并没有彻底转企,只是搞了个“翻牌公司”。要顺利推进改革,必须从政策支持入手,增强改革动力,减小改革阻力,真正做到“谁改革谁受益”。
为此,朱夏炎代表建议,一要政府托底,推进人员身份转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必须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议采取新老分离的办法,对原事业职工保留事业身份和待遇,由政府托底过渡,这样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二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目前,事业与企业养老金标准差别太大,差距一般在两到三倍,少的也有1.5倍。应尽快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统一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要建立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三要调整财税政策,降低改革成本。在税收政策上,不能使非时政类报刊因为改制而增加税负。比如,如果把印刷、发行改制为企业,就要增加纳税环节、加重税收负担。这种税收政策带来的导向是“改还不如不改”。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专项资金,制定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