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童话问世两月争议不断 学者疾呼“放过孩子”
记者 姜小玲 见习记者 许光耀
140个字能不能写出好童话?它能为孩子们展现怎样的一个童话世界?顺应微博形式发表的“微童话”问世不过两个月,无论创作还是理论均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却已在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中引起争议:将微童话称为“像微雕艺术”而击掌叫好者有之;提出“有多少幼儿是通过微博来阅读微童话”的质疑者有之;更有学者大声疾呼“快餐文化,请放过孩子,放过童话”!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这一 “新生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微童话的出现就像给童话界打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原本沉闷的童话界一下子活跃起来。 ”
140字不等于粗制滥造
何为微童话? “微童话”倡导者之一、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为之定义:“以微博为载体,并主要依靠微博而传播的一种儿童文学新文体”,其篇幅在140个字以内。微童话虽篇幅短,但继承了童话的故事性、幻想性、游戏性等特性,因而问世不久已广受欢迎,除了儿童文学作家,还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微童话的网友尤其是一些父母参与创作。据《小青蛙报》主编唐兵介绍,“《小青蛙报》在新浪微博上的微童话群,每天都有数十名网友在这里发布自己的作品。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也经常会发布微童话。目前,网上微童话作品已有数万篇。 ”
“虽然只有140个字,但微童话并不好写。 ”在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看来,微童话就像微雕艺术,“要求想象独特,构思奇巧,微中见奇,微中见美,微中见真,微中见大”,优秀的微童话“应该是浸满作家真情实感的童话”,“让人慢慢地品味,以至于成为铭刻在心中的永久的阅读记忆”。
是精华浓缩还是无肉骨架
微童话的呱呱落地,招致不同的声音在所难免。有学者认为,形式上的限制已使微童话出现了模式化——“动物角色+儿童腔调+140个字=微童话”。也有人批评微童话像提炼段落大意,谈不上什么艺术效果。署名素予的作者撰文指出,就童话的艺术特性而言,限制在140字来完成并非不可能,但是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束缚了想象力。 “为了140字的限制,只能斫去细节,而细节才是童话的生命力所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何以触动心灵?”
儿童文学作家陈梦敏却认为,一篇好童话,并不是由完整的长童话削减而来,它是独立的、精巧的却又是富有生命力的,“如果说长童话是一只鹰,那么微童话绝不是一副鹰的骨架,它像是一只有血有肉、五脏俱全的小麻雀。 ”在她看来,微童话因短小会限制一些细节的表达,“但正是这样的限制,才使亲子阅读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
盛子潮对微童话提出了微论:不要以长短来论优劣高下。“微童话的写作是一种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写作”,一则好的微童话,可以做到“老少咸宜”。
以敬畏之心写作微童话
人人都能在微博上发表作品,零门槛的准入模式有利于童话的推广。读者和作者在微博即时交流,对作者写作也大有益处。但不可否认,目前微童话的量和质反差较大,真正为读者所津津乐道、广为转发的优秀微童话微乎其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冰波认为,微童话才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专业作家应多出精品,从而带动广大微童话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还应逐步完善微童话,让它系统化规范化。“将来,微童话一定能在儿童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陈梦敏提出,一个微童话作者要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将要写作的文体,不管是巨童话也好,微童话也好,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素予则提出质疑:有多少儿童尤其是原定目标的幼儿是通过微博来阅读微童话呢?儿童文学作家也该考虑一下“快餐文化下的产物,斫去枝叶的秃干,减去营养的速溶食品,真的适合阅读给儿童听吗?”素予呼吁儿童文学作家们,“与其用绳子捆住手脚跳舞给孩子看,不如回归到正常写作,为孩子保留一块非快餐化阅读的快乐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