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倡导“中医外交”理念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倡导中医外交理念 实现中华文化有效传播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如果疗效好,喝惯咖啡的外国人,也会接受中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提出“中医外交”概念,建议创造条件,通过中医防病治病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医走出国门,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有效传播。
2009年9月,一位年近80岁、因中风后遗症而坐着轮椅的美国华裔名人从美国来到北京。经曹洪欣诊疗,两年每日喝中医汤药,现在已经能走1公里路。
“是中医的疗效赢得了海外人士对它的认可。” 这位中医科学院曾经“史上最年轻”的院长谦和地表示。
曹洪欣一位学生的亲身经历,也给了他这一论断以生动事例。1995年,这位学生只身赴美打拼。15年后,曹洪欣在美国见到学生时,他已经开了一个近800平米的中医诊所,两名美国助手,每日挂号30个,预约得提前一周以上。
“中医的疗效得到国际认可,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曹洪欣说,但上面的例证表明,只要疗效好,是会被海外民众接受的。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62个国家有中医药以及其相关产品。使用中医药或天然药物的人群超过40多亿,占世界人口的70%左右。
2011年10月,曹洪欣赴美国参加哈佛中美健康峰会,在哈佛大学做了两场报告,《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认识中医,维护健康》,引起了听众对中医的浓厚兴趣。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曹洪欣说,中医形成的过程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与人体生命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医是医学科学,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中医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因此,在海外大力推广中医文化,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连续几年政协会议,都提出“中医走出去”、“打造中医国家战略”等提案,此次参加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曹洪欣再次建议,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及其与西医药的互补性,使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中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他希望,未来国家能有计划建设一批与孔子学院相适应的高水平中医临床基地,构建中华文化可持续传播的有效平台。同时,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与传播。
“中医在国际上被接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内涵也会获得认可和认同。”曹洪欣说,这个过程中,中医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