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写手"写过多部别人自传 为几千块弃署名权
本报记者范宁 实习生李红丽 黄芸
一个自称“笔影”的男人,将银行卡塞入柜员机,看到卡上的五位数余额,非常满意。
这是笔影花了3个月写出的一本书的稿费,但这本书并不属于他。
笔影今年30岁,定居武汉,是一个“影子写手”……
今年春节前后,网络热炒的“方舟子韩寒大战”,缘起正是因为方舟子质疑韩寒有“代笔”,而这类匿名为他人代笔写作者的雅号就叫做“影子写手”。
近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对主要存在于写作、出版行业的代笔现象进行了调查。
[故事]写过多部自传,故事都是别人的
古人著书作文“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但今人写书可以速成,甚至高产,哪怕是忙成空中飞人的一些名人,也能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写本自传。这背后,笔影这类“影子写手”付出了辛劳。
3个多月前,笔影接到一家外地出版社的“单”,给某名人写自传。对方寄来一堆材料,要求自拟提纲,写得有文采、动感情。事成之后,酬劳达到五位数。
笔影对此早已驾轻就熟。“有时候需要和传主接触、对话,这样更真实一些;有时候把对方给的材料整合一下就行,很轻松。但必须是第一人称。”笔影写过多部“自传”,故事都是别人的。
书稿将收笔,笔影却收到出版方的电邮,对方委婉地建议笔影放弃署名权,“加了我的名字,会让原创性和真实性打折扣,影响销量,所以不是所有传主都愿意有第二作者的。”
尽管在意料之中,笔影还是会不平衡:“名气是别人的,心血却是我的,凭什么不署名?”不过,在对方同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版税后,笔影不再纠结,放弃了署名权,“多了几千入账,心里更踏实。”
[调查]从“影子写手”到“影子团队”
全国的“影子写手”有多少?当记者提出有没有10万人时,武汉青春文学作家沈嘉柯摇摇头:“数量不少,但也没有那么多。”沈嘉柯是资深期刊编辑,他直言,年轻作者里有不少代笔团队,武汉也不乏这类人马。“代笔有低级代笔,也有高级代笔。”沈嘉柯说,低级代笔属于“包办”,几乎一条龙服务;而高级代笔主要提供创意,甚至有可能将整个故事的情节、结构都梳理一遍,然后让作者执笔写,“后者几乎不露痕迹,你能说这部作品出自这位作者,还是幕后的点拨者呢?”
沈嘉柯透露,“影子写手”最为泛滥的区域有三个,“第一种是通过经验丰富的作家或出版公司,包装家人,比如教授给儿子写论文谋取资历,或父亲给孩子代笔;第二种是纯粹商业化的运作,流水线生产,手法是提供大纲,执笔人来填充;还有一种就是以传记为主的‘定制服务’,给传主歌功颂德,然后自费出版。”
湖北某出版社一位编辑告诉记者,出版界还有“影子团队”,比如有名家想出传记或文集,会有出版商带着团队找过来谋求“合作”;还有另一种“影子模式”,就是一队人集体创作,然后包装其中一个外形不错,或有市场潜力的人出来领衔、代言,“现在在青春文学领域,有些少女作家就是这么包装的。”
不需辛勤笔耕,自然有人将名利送上;付出较低成本,就能换来较高利润,“影子写手”、“影子团队”已经成为出版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挑战着作者和出版商的底线。
[思考]“影子写手”揽来市场丢了价值
“影子写手”对大众阅读有没有危害?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认为,代笔写作将降低作品的质量,“‘影子写手’局限于阅历、感情等因素,很难写出很好的作品,命题作文或许能赢得一部分市场,但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内涵输掉了。”他表示,有坚守的出版社,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代笔,弘扬原创的、个性化的图书作品。
而一直参与“方韩大战”的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则强调,作家应该用自己的笔,让“影子写手”无机可乘。
采访中,笔影自己也表示,不停地写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成就感,“实际上‘影子写手’是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更大的市场,看似稳妥之举,但也是潜在的损失。”在看到自己代笔的书成了热门时,笔影会冷眼旁观:“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
相关链接
影子写手“走”上银幕
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10年执导的电影《影子写手》,正是以这类代笔枪手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的。在电影中,被称为“幽灵”的名作家,受邀为英国前首相代笔回忆录,却发现幕后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