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至死也不说那拉倒的话
一脸沧桑的老农梁书印一生酷爱盂县民歌。
刘宝和老人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唱起盂县民歌来依然歌声嘹亮、浑厚,激情四溢。
韩润民一谈到盂县民歌就容光焕发。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盂县大地上,多少年来一直传唱着一首首或高亢嘹亮或婉转的小曲,这些歌曲就是濒临失传的盂县民歌。它的歌词缠绵悱恻,语言生动传神,而且讲究韵律和韵味,曲调优美和谐,感情表达真挚。古老淳朴、生动活泼的盂县民歌,是农民在劳作中、放羊时以及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时唱出的生命之音,那种原生态的歌声是农民内心深处深沉又缠绵的一种强烈的生命之音的呼喊。
“河曲山曲、左权开花调都出了名,而盂县民歌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它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5月13日上午,一直致力于发掘整理和研究盂县民歌的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这样说。让他感到忧虑的是,盂县民歌现在濒临失传,亟待挖掘和保护。从2002年以来,盂县文化馆已经开始多方挖掘整理来保护濒临消失的盂县民歌。
梁书印:
今年已经64岁的梁书印,是盂县东梁乡东梁村人,盂县有名的原生态歌手。他用女声唱盂县民歌,从《五更里》到《正在院里刮了股风》,歌声婉转动人,在悲凉里透露着一种缠绵伤感……这些回肠荡气的歌曲,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之口。
一辈子爱民歌“至死也不说那拉倒的话”
老梁原是盂县北部梁家寨乡人,13岁时随族人迁移到了素有“盂县米粮川”之称的盂县西部的东梁村。盂县西部乡村自古民风浪漫,青年男女性格火辣,敢爱敢恨,乡间流传有很多祖辈相传下来的“小曲子”。这些民歌或婉转缠绵,或激情奔放,一下子就把少年梁书印吸引住了。
在地里劳动时,经常有人唱“小曲子”,梁书印当时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就都悄悄地记了下来。他不好意思在人前唱,只在一个人时偷偷地唱,有几次被村里的几个民歌高手听到了,他们都称许他是“一个天才的歌手”。后来“运动”一个接一个,他就再也不敢当着人唱这些“小曲子”了。
改革开放后,老梁再也藏不住自己心里记着的这些“小曲子”了,他种地时唱、放羊时唱,甚至回家后还要与老婆对唱。他对民歌的痴迷,使他成了当地有名的“歌王”。现在老梁能唱一百多首民歌,其中有三四十首还是他自己创作的,如“你爱我来我爱你,至死也不说那拉倒的话”等,成为流传一时的绝唱。但让老梁忧虑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些缠绵动听的“小曲子”,他一肚子的民歌没有人来传承。一想到这些,他内心就感到很悲凉。为了这些民歌不致在自己手里湮没,没有多少文化的他开始自己动手整理起了当地流传的民歌,在整理的过程中自己还编写了一些。
细雨中,老梁用女声唱起了盂县民歌《羊肚肚手巾毛毛多》:“羊肚肚手巾毛毛你个多,毛眉眉毛眼眼亲煞个我。先亲你个嘴嘴儿后叫你个哥,舌头尖尖上挑蜜糖……”一首酸曲子,竟让老梁演绎得既沧桑又辛辣,还有一种发自内心却难以言说的痛存在其间。
刘宝和:
今年已经69岁高龄的刘宝和也是盂县东梁村人,他从18岁开始学唱民歌,到现在已经唱了五十余年。老刘和梁书印因歌结缘,两人经常在家喝点酒就开始唱,没事时能从中午唱到天黑。老刘会唱的民歌有六七十首,一曲《手搬扇车自来的风》唱罢,他又为我们唱了一首《想起你来背地里哭》,歌声粗狂广而又激情豪迈,充满了勃勃的生命力。
一句“樱桃小嘴一点点”几次群众大会上遭批斗
老刘说,民歌与他结下不解之缘与一个女人有关。18岁那年,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那个女孩也喜欢唱民歌,他们在地里劳动时经常对唱民歌。为了技压女孩一筹,他四处学唱各类民歌。虽然当时已是“文革”时期,干部不让公开唱民歌,但他们下工后还是会在土崖后、庄稼地里偷偷相会,对唱民歌。他们相爱几年后,这个女孩又与别人好上了,他为此伤透了心。之后,伤感郁闷的他更是离不开民歌了。“我想你来你不想我,你把良心背到那脊背上……”现在说起这段往事,老刘依然怨愤不已。
刘宝和在村里的工作一直是赶大车,经常在赶车途中哼唱自己喜欢的民歌。一天晚上,公社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们陆续到会场后,与他经常一起赶大车的一个村民随口唱了一句“革命红旗两边挂”,他唱了一句“樱桃小嘴一点点”。主持大会的公社干部用手电照见是他在唱后,怒不可遏,当场就点了他的名,说他攻击革命红旗,之后又几次在群众大会上批斗他,他在做了多次检讨后才算勉强过关。那次被批斗,让他“惊破魂魄吓怕胆”,每天心里都忐忑不安,再也不敢在人前唱民歌了。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才重新开始唱起了民歌。
老刘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唱民歌,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唱小曲子,我就难受”。他已年近古稀,但歌声依然嘹亮、浑厚。2006年,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老刘与老梁演唱的盂县民歌,被那高亢优美的曲调所震撼。在郭秋彦的力荐下,盂县民歌于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登上盂县春晚。
刘宝和对盂县民歌的未来很是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很喜欢民歌,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民歌重视起来,使盂县民歌也能像左权民歌一样被人们四处传唱。”
韩润民:
今年58岁的韩润民是盂县北部上社镇中社村人,一生可谓是历经沧桑。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手把他抚养长大。由于家贫,他15岁就辍了学四处打工,修过乌河,当过矿工,最后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如今已经卸任。
唱起民歌来“瓮子里挖米我挖上谷”
韩润民最初接触盂县民歌,是他在盂县西潘乡治理乌河时开始的,《光棍哭妻》、《北乡情歌》这些盂县民歌的经典曲子,他都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之后,他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唱到哪里。唱小曲子对他而言,不仅是快乐时的嘶喊,也是忧伤时的宣泄,更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伴侣。
由于他唱的盂县民歌悠扬动听,当时有许多女孩都喜欢听他唱民歌。在他打过工的平定及盂县的许多乡镇,他一唱起小曲子,当地的女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放下手里的活听他唱歌,往往他累得快换不上气了,她们仍然要求他继续唱。好几个女孩喜欢上了他,但或许是她们的父母嫌他家庭贫困,没有一家同意把女儿嫁给他。而韩润民最后终于娶上老婆,竟然还是因为他的民歌唱得好!一个与他一起在煤矿挖煤的工友,因为喜欢听他唱民歌,就把妹妹介绍给他。他与工友的妹妹一见钟情,不到一个月就把对方娶回了家。
这几年日子过得比以前闲适了许多,村里人办事时,经常会邀请韩润民去唱民歌。大伙说,听韩润民唱盂县民歌,快乐的能让人神驰心往,痛苦的能让人心酸落泪。
“前半夜想你想得扇不熄灯,后半夜想你想得翻不转身;想你想你想得呀哭,瓮子里挖米我挖上谷……”韩润民一曲民歌还未唱完,院子里的妻子也许是回想起了他们从前的浪漫往事,悄悄地背转身拭了拭眼角的泪花。
后记:
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介绍,盂县民歌的代表性传人有梁书印、刘宝和、韩润民、冯二牛、梁恒秀、韩双驹、王双有、武晓文、白巧怀等。由于盂县民歌历史上都是老百姓口传心授而自然传承的,并没有过系统的文字记载。加之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盂县民歌这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现在已濒临消亡。盂县民歌如今多在60岁至80岁之间的人群中传唱,40岁至60岁的传唱者已经很少,40岁以下的更是寥寥无几。郭秋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盂县民歌这一艺术瑰宝,让盂县民歌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