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诗歌能走进心灵 朗诵中不应过多使用舞美
我期待在大剧院放声朗诵
——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
6月2日和3日,天津大剧院歌剧厅将会迎来由知名播音和表演艺术家丁建华、乔榛、方明、奚美娟、濮存昕、肖雄、剧雪等组成的驱动朗诵艺术团,为津门观众奉献一台主题为《爱,让我们在一起》的音乐朗诵会。此次演出,他们将首次登上新建成的天津大剧院的舞台,用或低沉、或高亢、或浑厚、或柔美,却同样满含深情的嗓音,吟诵那一篇篇温暖人心的经典篇目。昨天,本报记者特意联系并采访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话剧演员和影视演员濮存昕,听他讲述关于朗诵的故事。
难忘“留留”因爱而生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坚持参加驱动朗诵艺术团组织的朗诵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令您最难忘的事情?
濮存昕:驱动朗诵艺术团是在1997年成立的,孙道临、方明、丁建华、乔榛等都来参加。这么多年演出中,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就是有一次我们演出之前正好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一个名叫“留留”的4岁小女孩患了白血病生命垂危。她父母的工作是洗皮革,因为工作的污染,“留留”的哥哥患上了白血病。父母要为给她哥哥找配型的骨髓才生下了她,起名“留留”也是寓意将孩子留住。结果“留留”2岁的时候,她的哥哥就离开了,而“留留”也不幸得了白血病。大家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都主动从自己的酬劳中拿出钱来捐助“留留”。在大家的捐助下,很幸运的是,孩子最后活了下来,大家都很欣慰。现在,估计“留留”该上小学了,我们一直都很惦念她。
诗歌能走进心灵
记者:一般,明星肯定更愿意多拍影视剧,而您似乎更钟情于话剧、诗歌朗诵,这是为什么呢?
濮存昕:人不能什么都想得到,也不能做什么事都只想到钱。诗歌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专业。小时候,我父亲就举办了星期朗诵团,每周都在中山公园开朗诵会,2毛钱一张票。我耳濡目染也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用艺术的形式和观众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记者:当下娱乐消费似乎更受市场热捧,诗歌这样高雅的艺术形式能有一席之地吗?
濮存昕:诗歌在现在被人们看作是小众艺术,我觉得诗歌虽然不可能像那种通俗的大众娱乐一样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一定会越来越好。朗诵诗歌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现在,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可以越来越自由地去选择文化消费,而且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素质的提升,人们会主动地去喜欢和自己心灵贴近的东西,就是诗歌。诗歌是诗意的、浪漫的、高雅的,离人们并不遥远。我曾经写过一段诗歌宣言:诗歌是人类语言的大智慧;是想象力从平凡生活中飞起的翅膀;是点燃激情的火种;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天马行空的才情。所以,读诗会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快乐和愉悦,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热爱。
朗诵中不应过多使用舞美
记者:您觉得朗诵应如何在舞台上更好地呈现它的魅力?
濮存昕:我认为朗诵应该向歌唱和戏曲等一些艺术门类学习,让文字有律动,更加有声有色地去表达思想。但我并不赞成过多地使用舞美效果,我们曾经尝试过,结果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对于朗诵来说,文字和语言是最主要的媒介,运用其他手段一定要和朗诵主体相结合,过多地让观众用眼睛去看,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我朗诵的时候,会要求尽量少运用灯光、音乐等手段,甚至重要的段落,我会要求无音乐。
天津大剧院将带来世界视角
记者:您多次来津参加朗诵,您每次来的感受是不是都不一样,此次来津是否有新的期待?
濮存昕:我到过很多次天津,确实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记得有一次在天津开唐诗宋词朗诵会,演出结束后,一位天津的大学教授给我写信,说我对《将进酒》的开头把握上有偏差,他说李白当时是一种发牢骚的状态,而我朗诵得太得意、太昂扬了。我认真思考后,觉得很有道理,在以后的演出中就有所改进。
我一直很期待能够登上新落成的天津大剧院的舞台。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天津不仅仅有戏曲、曲艺,天津大剧院将成为一个平台,它会把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吸引过来,我们可以在这里接受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拥有世界级的艺术视角,然后通过比较,你就能发现咱们民族优秀的东西,获得自信,同时也知道了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和创新。我相信天津大剧院会让天津人的生活有一个高雅的去处。
记者 马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