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作品诉说父爱 梁晓声:父亲1块豆腐乳吃3顿

2012年06月14日 17:11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文学作品中诉说的父爱重量

  每到父亲节,读书人一定要从书中阅读父亲。当年的朱志清的父亲《背影》是几代人的阅读经典,即便几十年后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萦绕在脑海,父亲,步履蹒跚的走远,让人读后泪眼婆娑。而《背影》生逢其时,在那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也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但写父亲最好的,自古以来并不是朱自清一人。

  从古时起,歌颂父亲的诗词便已铺天盖地,虽然不成书,但也一路流传下来,譬如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等。

  中华民族自古便以“孝”为美德——“百善孝为先”,而作为父亲,在昔日的家庭组合当中,无疑充当着不可估量的角色,正所谓“父爱如山”,用山的庞大和稳固来形容父爱,尽管不如母爱一般无微不至、柔软舒适,但却稳固可靠,庞大坚硬。而抚育则被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看做是最无私伟大的秉性。

  作为父亲无疑是要担起一整个家,这中国古代极为典型的家庭模式,但除了经济方面,父亲所担任的更加神圣的职务是塑造子女的人格,尤其是家中的男子,父亲毋庸置疑地成了一个标榜,当父亲承载了这种力量,这个称谓对于身为父亲的男子而言,似乎变得更加厚重。

  台湾著名的教育专家廖永静的作品《父爱的力量》认为父亲的力量有两个内容:一种是“雄性力量”,一种是“母性力量”。一个能够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将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智慧,更能发挥对孩子教养的魅力。作者在书中,把自己作为一位儿子、父亲、丈夫、男人,经历的酸甜苦辣诸多感触与反省倾注于笔端。《我是你爸爸》,一个占人便宜的题目,可能也只有王朔能够用得上。用了个这名,没想内容竟真的写了一个爸爸和一儿子。关于这本书,王朔曾写道: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记者 顾珍妮

  相关链接

  作家笔下的经典父子情

  文学作品中,对父爱的追踪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自古追溯到《诗经》,而到了现代,一部部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父爱一如母爱一般,被万世歌颂。

  阎连科:《我与父辈》是颗钻石

  著名作家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以朴素的文笔描写了自己的成长以及父亲、大伯和叔叔们的惨淡命运。他们作为社会的底层,一直在苦苦挣扎和努力,期望通过自己的勤奋,来改变家人甚至家族的命运。

  阎连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与父辈》是自己所有作品中的一颗钻石: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的掉泪。人们在生活当中像缺少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一样,缺少与人之间可交流的情感,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没有认真体会和父母、爷爷奶奶间的情怀。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忽然从这本书上发现自己家庭的温暖,反思自己是怎么对长辈的,因而产生了许多愧疚。所以我老说这是一种情感的转世。

  梁晓声:爱恨交织于《父亲》

  梁晓声笔下的《父亲》更显真实与客观,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不辞辛苦凭借力气撑起一个家。而他的真实之处在于他有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对家庭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而作品中,“我”也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始终,“我”仍对这个并不完美的老人始终充斥着无可估量的爱,而这种爱,似乎只有父亲步入老年后,儿子方能有所反思。

  昨日,本报记者致电梁晓声,他表示,作品《父亲》曾是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以回忆父母亲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之后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父亲支援大三线建设,两三年才回家探亲一次,父亲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很少——40元,而他当时的工资不过56元,他的工友说,他一块豆腐乳要吃三顿。 ”

  梁晓声说,“每每想到这里便会内心不安。毕业后分配到电影制片厂,我跟父亲差不多五六年没见了,但当时因为住着十二平米的小房子,也没有条件将他接来。 ”

  梁晓声告诉记者,这种感情促使着他,在一次参加笔会的时候,白天开会,晚上写,于是有了《父亲》这部作品。

  周国平:《妞妞》活在时间之外

  周国平的女儿妞妞,因患有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仅为一万二千分之一的绝症,在出生后五百六十二天最终告别人世。而周国平以一个父亲的角度,将与女儿相处的点滴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父亲而言,这是何其残忍的一件事,然而将其真实地记录又是何其伟大。无论是对于死去的孩子,还是沉浸在悲痛中的大人,这本《妞妞》都应算作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妞妞》出版至今已有十六年,如今周国平的名字仍旧始终与这部作品联系在一起,十余年间,《妞妞》数度再版。周国平曾在再版自序里面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本书离我越来越远,它不再属于我。而作为女儿的妞妞始终在我和雨儿的心中,任何评判都与她无关。妞妞永远一岁半,她在时间之外。

  记者 顾珍妮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