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势头猛 报业集团去年收入超18亿
豫剧《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等6部剧目连续6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电影《叶问2:宗师传奇》荣获电影产业奖;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2011年拥有观众30万人次,收入近3000万元;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覆盖全国9个省市,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5亿元。与此同时,一项项文化改革创新措施在出台,一个个大型文化工程项目在上马,一个个文化产业基地在生长……
是什么力量催生了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人景象?文化界人士说,我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理念,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了强大能量;文化体制改革的大风,鼓荡起中原文化的翅膀。
改革,让体制机制灵动起来
体制一改天地宽,机制一活换新颜,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对此深有体会。该集团的前身是河南歌舞剧院,改制前他们一度陷入困境,演职员的平均月工资不到800元;改制后,2011年该集团的演出收益达到1400万元,人均月工资突破3000元,为我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做出了示范。
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2011年底,我省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根据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对文艺院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内部活力,争取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同时,从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省文化强县、文化强村不断涌现,形成了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民权县王公庄村2011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
文化体制改革,还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性建筑的建成,让老百姓的文化休闲多了新去处;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了我省边远地区270余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农家书屋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33878个,遍布全省70%的行政村;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改革,让文化集团强壮起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整合文化资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依靠规模和品牌强化文化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特色。目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六大文化企业集团,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拥有10报2刊3网站和21家企业,2011年完成经营收入18.6亿元,利润总额2.3亿元;省广电局本级2011年经营收入达到26亿元;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实现利税5.16亿元。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我省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郑州天人文化旅游、郑州超凡影视制作、开封清明上河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基地的建设,使全省动漫衍生品突破2000个品种,动漫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地区;手机报、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更是势头强劲。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367.13亿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改革,让中原文化品牌亮起来
近年来,我省以打造文化品牌为抓手,不断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沿海行、海外行活动。今年5月,还举办了“中原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大型采风活动”,邀请200名省内外著名画家分赴我省各地采风。同时,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会、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等重大文化节会,以文会友、以文招商,吸引大批客商前来河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力提升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此外,我省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精心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几年来,先后创作推出了《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常香玉》、《红旗渠》、《水月洛神》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在全国屡获大奖,并远赴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巡回演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更加有力地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确保党的十八大之前完成中央既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同时,要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河南打造成在全国具有更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