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泠春拍别出心裁卖“砖”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西泠拍卖将于将于2012春季拍卖会中,推出“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呈现九十余块明清各朝御窑金砖,追溯这一“非遗”载体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汇集明代金砖20块,清代金砖70块,上至永乐十七年,下至宣统三年,时间跨度长达五百余年,大都刻有名称、尺寸、年号以及官员姓名、官职和窑户姓名,尺寸、质量。其余各朝金砖,虽有出于同一朝代,但年款、官款、窑款、属地又各不相同,品相精良,款识完整、清晰。
金砖有着御用的皇家背景和复杂的制作工艺。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京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断之无孔,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而其烧制则从选泥、制作砖坯、熏烧、运输、砍磨、铺墁,所需耗费的巨大财力和物力。每个工艺环节都极其讲究,整个过程要长达近两年的时间。“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由此而来。
事实上,晚清以来,战争连年,制度松弛,金砖生产时断时续而逐渐失传,便有金砖散失。文人用来“镶成一小桌,置于园中”。作为上好的古琴琴砖,置古琴于金砖上,演奏时琴音会变得更加优美清越。寻常百姓更是以生活的智慧赋予金砖更多的实用价值:在夏日为蔬果降温;家中学童用毛笔沾水在其上临帖;乡人晒酱瓜、雪里红……由此,品相完整的金砖就越发稀少。
西泠拍卖则希望藉此次推出“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深入研究和发掘金砖从“钦工精料”到“案头清心”的价值演变,以展拍的形式,将御窑金砖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普及给社会各界,同时,赋予其新的美学体验及使用价值,令金砖在今时的日常生活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更好地“活态传承及保护”这一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此外,2012西泠春拍将围绕“文人交游”和“时代印记”两条主线,从中国书画、文房清玩到庭园雅叙,广及文化、生活相关的多个艺术门类。共设21个专场,3000余件拍品。其中“任伯年遗珍专场”、“近现代名人手迹暨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场”、“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和“西泠印社首届历代钱币专场”独具特色。巡展6月22日从上海开始,随后将赴温州、杭州,7月7日至10日在杭州拍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