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图5万多册古籍严重受损 缺经费专家难出山
商报曾报道的省图书馆5万多册古籍严重受损一事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省图书馆原副馆长:古籍专家被调到其他岗位现任馆长:因经费等原因,专家“出山”难度大
省文联副主席:不重视古籍修补与保存,就是文化的悲哀
修书正是用人时莫让古籍空悲戚
河南商报记者赵强
6月13日,河南商报报道了河南省图书馆5万多册古籍严重受损一事。报道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省图书馆一位退休副馆长找到记者称,图书馆还有多位古籍保护专家,但被分散在多个不需要古籍保护专业技能的岗位。“要是这些人能‘出山’,一直没编整的八九万册古籍,10年就能编完。”
心声
只有心痛和羞愧
李古寅今年68岁,历史学研究生出身的他,曾在1985年至1995年担任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在2003年退休前,一直从事古籍整理保护工作。虽已退休,但他仍坚持学术研究,现在省图书馆里还保留着他的办公室。
河南商报关于省图书馆古籍受损严重的报道,李古寅也看到了。他说,作为河南省古籍保护领域的一员,他既感到痛心,又觉得无比羞愧。
“当年古籍书库的条件很差,但还是有一些装善本书籍的樟木箱,防潮防虫蛀效果很好。但后来不知道为何,全部换成了铁皮柜。”李古寅说,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李古寅说,在他负责古籍保护时,省图书馆有多名古籍编目保护方面的专家,史、子、集和善本书籍共20多万册的编目工作在当时都已完成。
呼吁
古籍保护专家能否重“出山”
专业人员缺乏让古籍保护捉襟见肘,但李古寅认为,省图书馆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人才奇缺”。
“1995年以后,古籍编目出现停滞。”李古寅说,因为领导层的人事更迭,几位专业的古籍编目人员从古籍部离开,四五万册的经部、三四万册的丛部古籍编目都报上去了,可就是编不动。
李古寅说,古籍出现破损,大多因为编目没有完成,书堆在一起,杂乱无章。完成编目的书可以分门别类装在保护古籍的函套里,查找、翻阅也很方便。“书就怕堆,只要‘活’起来,借阅方便,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李古寅称,几位专业人员并非离开了图书馆,“现在有4个人分别在学刊部、报刊部、辅导部、网络部,人不能尽其用啊。如果这些人重回古籍保护岗位,加上我,那些没有编目的八九万册经、丛部古籍,10年就能编完。”
回应
古籍专业人员重“出山”难度大
对此,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认为,退休副馆长和古籍专业人员重新“出山”,难度很大。
他说,现在图书馆有185个编制人员,但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几位在其他部门的人员重召到古籍部,现在的缺谁顶?退休副馆长‘出山’,他的岗位怎么安排、工资怎么发?”而且,杨扬称,古籍保护一直是政府主导,编制方面受限。此外,估计修补经费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建议
政府应重视古籍保护
经费困难导致古籍保护的硬件上不去,李古寅也表示认同,“但并不是说国家、省里就不拨款了,报告材料是否客观、详尽、有说服力,是申请经费的关键。”
李古寅说,术业有专攻,以前的经费申请报告都由主管古籍保护、懂业务的副馆长亲自写,比如要申请经部古籍的整理保护经费,需要包括一共有多少册书、编目要多少钱、修复要多少钱和编完、修完分别需要多久等内容,“只有报告具有说服力,而且真实、可预期,才能得到拨款。”李古寅介绍,编目、修复结束后,还有专门的检验,并要出具检验报告。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认为,图书馆经费拨付并非一个部门的职责,省图书馆管理归属文化厅。不过,无论哪个部门管,政府都应该重视古籍的修补与保存,为其负责,“不重视,就是文化的悲哀。只有省里重视起来,国家才会配套拨款。”此外,郑彦英认为,文化本身在发展,图书馆的编制不能固守以前那一套,人员应增加,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