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英时散文集》篇篇饱含“中国情怀”

2012年06月27日 17: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余英时散文集》篇篇饱含“中国情怀”

  书    名:  《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

  作    者:  余英时 著

  ISBN  978-7-301-19519-2/k·0808

  定    价: 49.00元

  出版日期:  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the John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内容简介】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著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本书特色】

  作为海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师级学者、“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余英时先生可谓“中国和美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北京大学出版社本次推出的“余英时作品系列”得到余先生亲自授权、撰写序言和题字,由北京大学彭国翔教授编选,并收录了大陆读者从来无缘一睹的数篇文字,从广大读者到余先生本人对本系列的出版都可谓期待有加。

  【余英时自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彭国翔先生合作,决定为我出版一套别出心裁的“作品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一部散文集、一部自序集、一部怀旧集,也许还加上一部访谈录。我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是别出心裁呢?因为其中所收都是我个人所感所思之作,与我在一般史学论著中尽量将自己放逐在外的风格,适成鲜明的对照。如果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概念,前者属于“有我之境”,后者属于“无我之境”。这“有我之境”便是本系列的别出心裁之所在。一九四九年秋季,我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读过一学期,燕园的师友和风景后来一直萦系在我的心头。一九七八年十月我随美国汉代研究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其他团员当然都认为到了北大,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是回到了离别二十九年的母校。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一伙人经过未名湖畔时,我还极其匆忙地独自跑到当年的宿舍(燕大第二食堂)去探望了一下。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刊行作品系列,我却仿佛感到:这是母校对于一个远方校友的亲切照顾。彭国翔先生费了极大的心力编选这一系列,我对他的感激不是一句寻常道谢之语能够表达于万一的。是为序。

  余英时      

  2012 年2 月10 日于美国普林斯顿

  目录

  价值篇

  中国近百年价值观的变迁(1993) / 3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1999) / 15

  恢复人类文明的元气(1999) / 22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2000) / 24

  晚节与风格(2001) / 28

  容忍与自由(2002) / 30

  文化篇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 / 35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1985) / 45

  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1985) / 54

  论文化超越(1990) / 64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 79

  历史篇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 / 91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 / 103

  中国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动力(1995) / 123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2005) / 130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2007) / 153

  士人篇

  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1980) / 169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991) / 196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1999) / 206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

  ——刘再复《西寻故乡》序(1996) / 214

  儒学篇

  儒家君子的理想(1985) / 223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1985) / 244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995) / 252

  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 / 260

  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2006) / 265

  读书篇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1958) / 271

  古典与今典之间

  ——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1984) / 283

  怎样读中国书(1990) / 293

  记吴宓的“殉道”精神(2003) / 299

  书中乾坤大(2004) / 303

  坐隐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吴清源《以文会友》读后(1986) / 309

  “欲超胜负入中年”

  ——林海峰纽约名人战记感(1998) / 314

  “殿上垂裳有二王”

  ——为王立诚、王铭琬的围棋成就而作(2000) / 318

  境界与平常心(2001) / 326

  母校篇

  为“新亚精神”进一新解(1974) / 337

  我对于新亚校友会的期望(1975) / 341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2000) / 344

  新亚书院纪念碑铭(2009) / 356

  唐君毅先生像铭(2009) / 358

  自述篇

  我的中国情怀(1985) / 361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 / 366

  我走过的路(1995) / 370

  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追索

  ——克鲁格奖演说(2007) / 378

  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2008) / 383

  编后记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