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保安甘向伟业余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2012年06月28日 09:55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甘相伟在未名湖畔。

  在来北大当保安之前,甘相伟默默无闻。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考上北大中文系,并引起公众关注。他的新书《站着上北大》让我们看到他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

  “借”个角色上北大:想上北大先当保安

  对于很多人来说,北大就是一个精神圣地和心灵家园。我就是这样一个天生具有北大情结的人。

  高考失败后,我辗转数年回到了北大的怀抱。

  2007年8月,正值盛夏时节,那时我来北京有好几个月了,虽然一直想去北大看看,但为生计所迫,一直在朝阳郊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语文教师,同时留意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当时的我只想着找份正式的工作,先在北京稳定下来,然后再抽个时间去北大走走看看,最好能听上两节课,亲身感受一下北大的人文气息。

  但等待实在令人心焦,于是,在8月的一个周末,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开往北大的公交车。

  就像遇见心仪的姑娘一样,我第一眼就爱上了燕园。当我信步来到了一栋教学楼前时,透过玻璃门我看见大厅里一侧的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保安,当时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文学书籍,显得温文尔雅。

  出于好奇,我上前和他搭讪起来。

  通过交流,我得知他也来自湖北广水,与我是同乡,陌生感顿时除掉了一大半。随后我又得知,酷爱读书的他自从中专毕业后,因极其向往北大的学习氛围,毅然选择做了一名北大保安。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北大保安大队里竟有鼓励保安员学习的传统,对于一些刻苦求学的保安员,保安队还会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比如安排到教学楼值班。

  听到这些“内部消息”,我突然有些动心,一想到能来北大工作我的心里无比激动。于是我就问他,现在招聘保安吗?

  没想到仅隔一天,他就给我发短信说北大还在招聘保安,你可以过来面试一下。

  一听这话,我兴奋极了,当天晚上一夜都没睡踏实。第二天,我见到了保安大队的队长。

  2007年9月2日,即北大开学的日子,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学子一起走进了燕园,走进了心目中的圣地。唯一的区别是,他们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而我径直走向了北大的西校门。

  燕园资源用之不竭:免费的资源最具价值

  北大周其凤校长在给我这本书写推荐序的时候,特别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北大的资源用之不竭,学生用的越多,北大就越好,越富有,越高兴。”

  在我看来,这种免费资源大的方面可以叫她“北大精神”,小的方面可以叫她历史传统、大师宿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宽松气氛、湖光塔影、艺术演出、海量藏书、周末讲座……

  以前,老北大的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学堂重地,闲人免进”。后来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当校长,就把这块牌子取掉,由他主持开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要北大的教授和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北大的校工上课。

  这就是北大平民学校的开端。

  时隔80多年之后,今天的北大平民学校仍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它是一所免费为北大后勤系统内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学校”。

  北京大学重新创办平民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最大的免费资源之一。

  当我得知我的一个同事在2007年第二期平民学校学习后,受其影响,我在2008年上半年也报了名,结果有幸从北大后勤系统大约3000人中脱颖而出。

  在平民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每周都有非常优质的课程,都由北大很有名气的老师来讲。

  在北大,我也曾受惠于许多老师,他们也是北大的无价财富。

  比如我人生中的第一张飞机票是韩凌教授帮我买的,年轻的韩老师是一位特别热心的学者,他不仅鼓励我多读书,还赠送我很多书籍,像《读库》系列书籍等。

  我在环境学院工作时,唐孝炎院士经常让助手给我带好吃的东西。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叶文虎教授,曾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询问我的人生理想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还和我畅谈三农问题。

  工作之余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有人总结说,北大有“三多”:一是社团组织多,二是学术活动多,三是思想流派多。而“三多”的集中体现,就是各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讲座。接着有人会说:不听讲座,不算到北大;还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

  每次开讲前,门前都会挤满听讲的学生,座位更是被提前数小时“预订”,桌面上满是用于占座的物品。主讲人带来的是思想的盛宴,听众带来的是问题、思索、感悟和辩论,好不惬意。

  北大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而经典的段子。

  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邀请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学校定期演讲,一位毕业校友强烈要求加入。校方问:人家都是著名专家学者,你的身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是著名本科生。

  在北大听讲座,也是我汲取学术养料,丰富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我进入北大当保安开始,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在北大,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听了上百场。比如,我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过王石讲他早年的创业史、冯仑讲他的企业经营战略,还听过俞敏洪、杨澜、李开复、林毅夫、黄怒波、张亚勤等人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产界思想家冯仑的讲座。他说他曾经和大陆一批企业家去拜访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李先生专门到电梯口去迎接他们,和他们一一握手,同时李先生还看到旁边有一位服务员站在那里,李先生又过去跟这位站岗的服务员握手。李先生的做人品格给大陆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外,中文系的名师如陈平原、温儒敏、陈晓明、曹文轩等教授的学术讲座和课程,我也认真聆听和切身体验过。

  做个淡定北大人:中文系是个海洋

  我喜欢文字,我痴迷写作,我享受在北大中文系的每一天。

  很多人说在北大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和一种精神。这种说法更多地会体现在师生之间那种难以言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当中。

  当年袁行霈先生写给学生的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真喜欢给你们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凡是在我觉得应该有反应的地方,你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在中文系读书,总有惊喜有趣的故事发生。

  我曾选修曹文轩教授主讲的“小说的艺术”课程,课程即将结束那天,曹老师走上讲台,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今天是最后一课,同学们应该如何如何,也不是考试细节安排,他是这样说的:“快过年了,今天所有在这儿听课的同学,下课后我们一起吃个饭,曹老师请客。感谢你们这一学期的配合!”

  你可以想象当时那个惊喜的场面。

  那天课后,从教室到餐厅的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提前过年的氛围。在农园餐厅三楼曹老师为我们摆了三大桌宴席,师生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特别开心,我们都向曹老师敬酒并互致新年祝福。

  在餐桌上,我们和曹老师继续探讨文学创作话题,交流“小说的艺术”。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吃完午饭后,我们还和曹老师在百年纪念讲堂门口合影留念。

  我珍念这样宽厚的北大,我珍念这样亲切的老师,我珍念这段金子般的北大岁月。

  摘自《站着上北大》

  《站着上北大》

  作者:甘相伟

  东方出版社

  2012年6月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