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说国学“包治百病”有些夸大其词
著名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的入室弟子钱文忠先生曾经于2008年入主《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引起轰动。不久前央视《百家讲坛》再次聘请钱文忠先生主讲《三字经》,节目播出之后在观众中引发了新一轮的“国学热”,钱先生也趁热打铁推出《钱说〈三字经〉》一书,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引发读者热议,本报记者为此独家采访钱先生,请他畅谈了此书创作的前后经过。
记者:传统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您为何选择解读《三字经》,并且花三年时间再次创作《钱说〈三字经〉》?
钱文忠:《三字经》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当时就是一部童蒙读物,但是它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年前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并没有把握完全理解《三字经》,倘若有这方面的自信的话,那也终究是非常可疑的。因此,这几年我尽可能地随时记下读者的意见,加上自己平日翻阅时,也在原来的旧作中发现了一些错误、不妥、误植,深感有必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自己对《三字经》的解读。
记者:您主讲的《三字经》、《弟子规》在《百家讲坛》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相应的纸质图书也大获成功,从荧屏到书本,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钱文忠:我相信这样一个过程所有上过《百家讲坛》的人都经历过,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几乎不在3时以前睡觉,但几乎没有在7时以后起床。季先生讲得特别好,一个人真的要把一个事情弄好了,是要聪明人下笨功夫。聪明人下聪明功夫肯定不成,笨人下聪明功夫那就更麻烦了。
记者:有评论认为《钱说〈三字经〉》的读者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对于成年人也可以弥补观念和情感上的缺失,满足对精神寻根的追求,您是否认同?
钱文忠:我认为用“孩子启蒙,家长再启蒙”这句话来形容是极为恰当的。长期以来我们过多致力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这导致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很多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接受国学方面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断层了,要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有必要家长和孩子同时接受国学的启蒙教育。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距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钱文忠:我曾经说过,当在经济上、物质上取得巨大成功,人一定会回归内心,由于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人对自己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会加强,一定会回到自己的传统中去。
我们在经济发展业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在快速地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关键在于,能否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力量的同时,成功地形成文化软实力。
记者:国学持续“回热”,但也有人认为复兴国学可以“包治百病”,如何理性看到这个问题?
钱文忠:“包治百病”有些夸大其词,但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却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常识。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理性分析、判断、批评、接受的过程。教育者要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
我不认为经典不能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既然是公认的经典,它就具有永恒性,同时也兼具阐释的开放性。我们注定要面临这样一个永远得不到确解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面临着什么样的可能性?我要如何选择?学习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会在我们寻找答案的途中提供空间。
本报记者黄小春实习生张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