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3D电影热情减弱是假象?3D仍是观影首选
近日,电影《画皮Ⅱ》的票房和人气在国内迅速激增,激发了观众对于国产影片3D效果的讨论,众多类似“伪3D”、“3D泛滥”等评论再次给国产3D电影市场泼了一盆凉水。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内3D电影制作技术远不及好莱坞,一大批观众对国产3D电影已经基本失去信心,国内3D电影市场或将呈现持续降温的趋势。为此,本报独家专访到了占全球市场份额80%的3D电影放映设备生产商Real-D公司大中华区暨亚太地区总经理陈永安。
商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是否已经进入3D电影的降温期?
陈永安:实际上,国内观众对于3D电影的热情减弱是一种假象。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内院线的排片表中有质量较高的3D电影出现,消费者依然会以3D版本作为其观影的首选。而世界大型的电影制作公司依然会选择出品大成本、大制作的3D电影作品。
但不少国内电影人也承认,《阿凡达》之类的影片虽然是3D电影作品中成功的典范,但中国电影制作企业受到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生产出来的3D电影作品在短时间内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因此,很多国内电影片方为了吸引更多影迷关注,盲目使用质量低劣的3D技术拍摄电影,这样不仅会为电影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同时也无法得到影迷们的认同,导致部分影迷流失。
商报:在无法达到制作真正3D电影水准的情况下,不少国内电影制作公司选择了更为简单的2D转3D模式,这是否能帮助企业更快实现学习3D技术的目的?
陈永安:很多国内的电影制作公司都选择了2D转3D的手法来制作电影,这比直接拍摄3D电影的成本要低25%左右。
实际上,真正的2D转3D影片也是需要很长的制作时间和充足的经费支持。以《泰坦尼克号》3D版为例,该片耗费了1800万美元逐个镜头地制作3D效果,因此在放映过程中,观众基本不会像怀疑国产电影一样怀疑该电影3D的真实性。
市场发展至今,国内观众对于电影3D效果的要求已非常严格,但很多国内电影却依然坚持用很短的时间、很少的经费粗糙地制作3D版本电影,妄图蒙混过关。长此以往,就使得消费者产生了“尽量减少观看国产3D电影”的想法,甚至让他们对于影片的内容质量是否合格都会产生质疑。
商报:Real-D进入国内院线之后,针对国内的3D电影放映市场将采取何种发展策略?
陈永安:Real-D在全球占有80%的市场份额,我们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中国的拓展计划导致我们进入中国时间较晚,只占据15%左右的市场份额。
不过,较晚进入中国市场也会为Real-D带来一定的好处。首先,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已经在国际上确立了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海外知名度,因此,国内院线更容易接受我们进入市场;其次,我们在挑选合作伙伴时,也可以尽量多选择具有3D大片放映实力的国内大部分一流院线,率先占领国内的高端电影消费市场。至今,Real-D已经确定为国内的万达院线、星美院线、保利院线、UME院线等多家主流院线提供3D影片的放映设备。
国内30-40条院线中,每年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院线贡献了全国70%-80%票房。这些院线注重质量和品牌,不会轻易选择杂牌放映设备放映电影。 据了解,中国每年会根据3D进口大片的上映,形成2-4次的3D影厅建设潮流,我们需要抓住这些机会,在中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商报:与其他设备相比,高质量的3D放映设备能为院线节约哪些成本?
陈永安:3D影片放映设备主要是靠光效来衡量影片放映质量的好坏,国内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电影院线或者中小电影院线的3D电影放映光效只能达到15%,有时影院为省电还会把放映设备中灯泡的亮度调低,导致光效更低,难有3D效果。
中国市场上所有的3D电影放映设备都属于相对廉价、低质量的产品。达到了30%放映光效的高质量3D电影放映设备会用同样的电量制造出更好的3D效果,其实是帮助院线省了一笔费用。
商报:作为世界最大的3D电影放映设备生产商,Real-D将会做出哪些行业突破?
陈永安:除了作为设备提供商,我们还希望从上游内容源头开始,为影院提供3D内容支持。虽然我们暂时不会投资3D电影,但是我们根据市场变化制作了《蝴蝶夫人》、《卡门》两部歌剧的3D版本等非电影3D作品,填补3D电影的档期空隙。商报记者 蒋梦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