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乡村教师痴情瑶族文化抢救 自称“疯子”
中新网桂林8月2日电(杨陈)一叠叠泛黄甚至有些破损纸质文书,一张张有些褪色的老照片,还有许多瑶家世代传下来的翻堂张五郎猎神像、遗书、选民证、旧报纸……这些记载着瑶族故事的老物件都是王永胜的收藏。王永胜说他并不是这些物件的主人,它们的主人有些已经离世,出于信任将这些托付于他,他会将这些好好保存下去,让别人知道瑶族,了解瑶族,这是对物件主人的承诺,也是他的责任。
今年44岁的王永胜是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中心校的一名教师。在人们的意识中,这样的身份或许不能与大专家、学者并论,但在8月1日至2日,广西灌阳县举行的“2012年中国 桂林灌阳瑶族千家洞高峰论坛”上,王永胜无疑是最忙碌的人。开会时认真记录,休息间隙抓紧时间向家学者提问请教,会后还专程跑到泰国瑶学会代表处,与其交流中泰瑶族的异同,直到深夜还意犹未尽。王永胜说自己就是一个“痴情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疯子”。
王永胜并非瑶族,起初对瑶族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由于醉心文学创作,且坚信“生活的荒地是创作的沃土”,1989年师范院校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山区工作。随后王永胜被分配到广西灌阳县西山瑶族乡当老师,这也无意间开启了他接触瑶族文化的大门。
在西山乡教学的日子里,王永胜深刻感受到了瑶族民众的纯朴、热情。通过到学生家家访,王永胜开始慢慢从老人的口中了解到许多瑶族的历史、传说、山歌、俗语。1990年,王永胜与一个瑶族姑娘结婚,由于妻子的爷爷是瑶族师公,让他加深了对瑶族文化的认识。
之后每逢寒暑假王永胜都会背上行囊,带着少量的积蓄到处采风。王永胜说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所以采风时常常借宿在瑶胞家中,而这也让他能更近距离的接触瑶民的生活。他说这一张张与瑶民的合影是他这几年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不在了,但是看着这些照片,看着他们给自己的旧物件,就感觉他们还活着。
近两年,王永胜开始将自己掌握的瑶族知识进行整理并集结成册,同时自筹资金组办“广西灌阳县西山五龙庙山歌会”,并创作了电视剧本《千家洞传奇》,以此来抢救和挖掘瑶族非物质文化。随着王永胜的“抢救计划”不断进行,也遭来了许多非议。家人觉得他这样做就是在“烧钱”,只见出钱出力,从不见回报。社会上也有不少流言蜚语,说王永胜作为教师却三天两头搞创作、歌会,不务正业。
尽管多方压力不断,但王永胜始终认为他热爱瑶文化,有责任把瑶文化发扬光大。他说:“我永远忘不了2008年冰灾的时候无电无灯,我和瑶胞们在雪地里用摩托车灯照明,不分昼夜,喝酒唱山歌的日子,是非常自在,非常开心的。这就是瑶族真正的生活,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千家洞,知道瑶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