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谈潘金莲: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女性形象
刘震云
当年,电影《手机》上映,让里面的众多台词一度成为流行用语,之后,刘震云推出了《一句顶一万句》,在这本书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不到一年,他又推出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我不是潘金莲》。昨日,这部新作在北京举行首发式,著名评论家雷达、张颐武、白烨出席。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中,刘震云“剧透”说:“虽然这是我第一部女性题材的小说,写的也是女主人公李雪莲的事儿,但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小说第三章中的史为民。”
新作主角另有其人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我不是潘金莲》也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了告状路。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误打误撞到了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致每年春天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20年。
该部小说继承了刘震云一贯的叙事风格,也符合他被称为“中国最绕的作家”的头衔,里面的众多司法、政府官员在李雪莲坚持不懈的告状路上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因为这件离婚案受牵连被拖下马,而这一系列的事情在刘震云绕来绕出的描述中很简单地呈现了出来。对此,刘震云这样解释,“说我是‘中国最绕’的人,因为中国的事情确实非常绕,需要有绕的人,从这个管道里绕出来。”
之前刘震云称这部小说是他的第一部女性题材小说,但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他又解释说,“为了纠正一句话,李雪莲和所有人都掉进了一个‘网’里,只有一个人跳脱出来了,那就是受牵连后变成卖肉的县长史为民,所以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自曝不太会取书名
“潘金莲”这个女性形象一直非常有争议,而这次刘震云不畏争议以此做书名令人好奇。刘震云解释说,这是多次和出版方商讨后定下来的,出版方觉得这个书名能令读者眼前一亮。他又自爆弱点,称自己不太会取书名,“人家说名字有两点,第一眼睛一亮,第二扑哧笑了。你看,我以前的书名,都特别简单,以地点命名的《单位》,以时间命名的《温故一九四二》,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我叫刘跃进》,就这么几种类型。取名字要用我另外一个脑子,我另外一个脑子呢,转得特别慢。”刘震云又表示,书名最好要深入浅出,能被读者一读就懂才行,“我也取过文学性强的书名,《故乡天下黄花》,但老是被人问什么意思。而《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书名你一读就懂了吧,讲的是顶着潘金莲冤名的李雪莲。”
谈及对于潘金莲这个形象的看法,“潘金莲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反叛当时男子三妻四妾的社会规则。而李雪莲的反叛是想纠正一句话,她们两个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反叛成功。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中另一个人物反叛成功了,他就是小说正文主人公史为民。这样的结尾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是小说最见功力的一部分,史为民利用这些规则,成功地打上了一桌麻将。”
善用逻辑讲故事
刘震云强调,《我不是潘金莲》不是政治小说,而是描摹生活逻辑的小说,是一部探寻喜剧和荒诞的“底线小说”,因为要找到喜剧和荒诞的底线比找到道德的底线还要难。“写作过程中用生活逻辑塑造人物比在生活中直接借鉴更重要。”对于已经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的他来说,新作中那些有意思的人物都是他用生活逻辑塑造出来。由此,他觉得,好作家都要善于用逻辑讲故事。“作家其实都能塑造人物形象,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外形,但问题是你能不能讲出不同的故事来,或是同一个故事讲出不同来,所以好作家要有由一件事讲到另外一件事的逻辑思维。”
《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想在人群中说一句话很难,而《我不是潘金莲》则说的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很难。而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刘震云用他的逻辑思维告诉记者,“这就是汉语和英语的区别了。汉语叙事方式都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具体;而英语恰好倒过来,由小到大,由具体到一般。所以,用汉语说话容易出现多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