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英译名引争议 专家建议设译名共享词库
电影《白鹿原》的海报英译名最近遭到了我省学者的质疑,那么文学作品的书名以及作品中的地名人名,究竟应遵循什么翻译标准?什么样的翻译才是最佳选择?昨日,我市部分翻译专家就此展开了讨论。
翻译也应分“功能”
日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敏对电影《白鹿原》海报英文翻译提出质疑,认为将“白鹿原”译成White Deer Plain是不妥的,这样一来就把原著中白鹿原的“原”变成了“平原”,而不符合现实。这个话题在昨日的《青木川》英文本翻译经验交流会上引发了热议。省作协文学翻译委员会秘书长秦泉安表示,虽然目前对于地名人名多以音译为主,但这放在文学作品上就让他有些难以接受。“如果是直接以人名命名的作品,比如《高玉宝》,音译是可以的,但是《白鹿原》不仅仅是个地名,还包含着白、鹿这两个家族的姓氏,直接音译显然不可取,译成White Deer Plain又不能表达家族姓氏这个含意。这次《青木川》英文版书名译成Greenwood Riverside,就既忠于原著,又意境悠远。”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从事了20多年旅游翻译的杨红英认为,翻译应具体区分为应用翻译和文学翻译,应用翻译追求准确,文学翻译则要给读者带来文学享受。“比如钟楼的翻译,如果只是要起到指示作用,译成zhong lou就可以,但是想要传递更准确的信息,译成bell tower就更合适。”
建立译名共享词库
那么文学翻译怎样才能做到“信达雅”的标准呢?对此,西安音乐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缑斌认为,英美优秀翻译家曾翻译过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好的译法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采用人名音译,而是译成了butterfly lovers(即蝴蝶情侣),这个译法现在在英美差不多家喻户晓。”杨红英则建议,译者在翻译时应进行“平行文本阅读”,即阅读相同时代背景或地域背景的外国作品,进行相关积累。
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高敏娜刚刚完成《青木川》英文版的翻译工作,她建议建立地名人名译法的共享词库,“把公认比较好的译法放在词库里,形成共享平台,让大家都来使用,这样也便于译法的统一。”这个建议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成。
下一个目标或是《白鹿原》
省翻译协会主席安危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开展帮助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SLOT计划,这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这次《青木川》的翻译就很成功,不仅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翻译审校流程,也发现了几位年轻的翻译人才。”
据了解,目前省作协和省翻译协会正在协商下一部翻译的长篇小说。省作协文学翻译委员会副主任马珂告诉记者,“应该会在陈忠实和贾平凹两人的作品中挑选一部,如果选择《白鹿原》的话,那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而秦泉安则表示,“如果要翻译《白鹿原》,那么我认为书名翻译成‘Two Families in Fifty Years’会更为合适。”
记者 肖雪